
在湖北钟祥明显陵的正后方,距600米处有七个奇怪的“大土包”像小山一样分布在显陵的主山脉上,因其形状形似于天上的“北斗七星”,故当地人称之为“七星冢”。关于显陵的建设,史料上有着明确的记载,但是有关“七星冢”却是只字未提。
明显陵,是明朝嘉靖皇帝父母双亲的合葬墓。
“七星冢”的由来,当地老百姓是众说纷纭。有人说“七星冢”埋葬的是当年为帝后殉葬的宫女、太监;也有人说“七星冢”是当年为了掩盖陵寝的秘密,在显陵竣工之日,便将所有修建显陵的工匠杀害后,埋葬的地方。这些说法又孰真孰假?
但根据史料记载,明朝的殉葬制度流行于朱元璋、朱棣等早期帝王,到第六位皇帝英宗朱祁镇时期,便下令废除了这残忍的殉葬制度,而显陵作为明朝后期的帝王陵寝,其后方的“七星冢”,也不可能埋葬着殉葬人员。
而《明实录》里又有这样的记载:当年修建显陵的工匠大多是来自外地的灾民,在陵寝竣工之际,督建显陵工程的工部侍郎顾璘,就民工的去向,向朝廷上了一本奏章,他认为应妥善安置这些民工,否则会对社会产生消极之患。嘉靖皇帝表示认同,因此将这些民工一部分遣返回乡进行安置,一部分安排到其他工程继续工作。由此可见,“七星冢”同样不可能埋葬的是工匠。“七星冢”究竟有什么作用呢?
根据《兴都志》记载:“嘉靖七年(1528)五月,工部主事高仲嗣奏培显陵后山。因灵台郎吴升之议也”。“上从之。”灵台郎是过去掌管风水的官员。他因显陵的后靠山自然风水不足,而提出的观点。这一提议得到嘉靖皇帝的允许。所以,人为堆出了“七个大土包”,来弥补后山的不足。这“七大土包”弯曲有形,似“七星坐标”即北斗星,而北斗星又有吉祥、永恒之意。
然而,文献记载:嘉靖十八年(1539),嘉靖皇帝南巡承天府时(即今天的钟祥市),在显陵南端正前方,纯德山上埋下了一宝物。而这一举动,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得到了验证,当时,在纯德山碑脚下清理出土了“龙简”,也就是一副石匣子。内放一尊鎏金铜龙和七枚铜珠。七枚铜珠带柄,摆放呈北斗星,刚好和后主山的“七星冢”有惊人的吻合。而“龙简”作为符镇投置于陵山为驱凶避恶,意思是将神力以“符号”的形式附在所要保护的生物之上。当然,更重要是嘉靖皇帝为祈求社稷平安,国祚昌盛而埋下的镇山之宝。
有道是“承天行日月,与世作阳春”。如果我们说“七星冢”实为风水意向,那么投置龙简实为道教文化所在。他们之间既有文化的融合,又有本质的区别。相同的是,他们都蕴含着希望,寓意大明江山永葆昌盛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