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祐杬,是明宪宗朱见深的第二子,明孝宗朱祐樘的异母弟,明武宗朱厚照的叔父。生于成化十二年(1476)七月初二日,生母为朱见深的宸妃邵氏。成化二十三年(1487)七月十一日,封皇次子朱祐杬为兴王,国号“兴”。到弘治七年(1494)九月十八日,18岁的兴王就藩湖广安陆洲(今钟祥市)。
兴王自幼天资奇伟,气禀清纯,宪宗皇帝恩宠有嘉,亲抚教诲曰:“惟究经史,可以进学;惟修仁义,可以成身;惟行孝悌,可以厚天伦;惟尚节俭,可以立风教。……永保于悠久。”兴王12岁时,从西馆肄学,皇兄孝宗皇帝命大学士刘吉传授论孟诸书、诗词和书法。兴王非常勤奋好学,很少参与同辈的消遣活动,而纵情于经史、文学、艺术之中。弘治三年(1490)十月,兴王出居诸王馆,孝宗命承奉李稷、长史张景明等内外数十人辅导随侍。
弘治四年(1491)九月二十九日,孝宗皇帝谕敕命建兴王藩府于卫辉(今河南汲县)。兴王以卫辉“土瘠而民贫,且河水为患”和“郢、梁二王有故邸田地在湖广安陆州”为由,奏请改封国都于湖广安陆州。郢靖王,为太祖朱元璋第23子。梁庄王为仁宗朱高炽第9子。郢、梁二王,先后封藩钟祥,均无子除封。
弘治四年(1491)十二月,孝宗皇帝为年仅15岁的兴王册立王妃。王妃蒋氏为锦衣卫中兵马指挥蒋敩之女。
弘治七年(1494)八月十六日,兴王拜辞大峪山先祖诸陵。回京后,上书皇兄恳请母妃邵氏一同前往藩国就养,孝宗皇帝以兴王年少,且祖宗无此先例加以劝止。九月十八日,兴王携王妃到奉天门拜谢皇兄,带着御封金册、玉宝,别离皇宫,启程前往安陆州,孝宗皇帝及朝中文武百官送至午门外。从行官属有承奉李稷、金畋,典宝杨琇等10人,内伴读张佐等42人,长史张景明、袁宗皋,审理刘儆,纪善孙寿等24人,仪卫李翔、张英等9人,群牧所千户骆胜、陈政等14人,共计百余人。兴王一行由大运河南下,沿长江而上,从武昌溯汉水至封地安陆州。
弘治八年(1495)二月十六日,兴王入住兴王府。兴王就潘后,谨慎而严明,勤于政务;增修城池,赈灾救民;推行教化,潜心诗书;累受皇兄嘉奖,可谓隆治一国。兴献王乐善好古之心,对天时人事、古今变故,考究极深,颇有造诣,其文学功底亦十分深厚,初到封国就率侍臣登临城西阳春台,作《北望赋》,后又作《阳春台赋》、《汉江赋》二赋以自儆,著有《恩纪诗集》、《含春堂诗集》及杂著序记等共计三百余篇,“体裁之工,词藻之富,虽儒生文士所不能及”。《明史》记载,朱祐杬“嗜诗书,绝珍玩,不畜女乐,非节日不设公宴”,是个比较好学和不甚奢侈的亲王。相传,他到湖广就藩时,行舟至龙江,有慈乌数万绕舟,到了黄州又出现这一现象,似吉物象。他到封国后,发现当地有迷信巫师,而轻视医药的习俗,就“造布良方,设药饵,以济病者”。长史张景明将自己写的《六益》一书献给兴王,他赐张以金帛,并说“吾以此悬宫门矣”。
兴王朱祐杬有二男四女,但大都在襁褓和年少时夭折。长子朱厚熙,生于弘治十三年(1500)六月十二日,母王妃蒋氏,出生5日,即薨,按成人之礼,葬于城东双桥清平山。明嘉靖三年(1524),朱厚熜命以香木等代黄金追册为“岳王”,谥曰“怀”。长女常宁公主,生于弘治十四年(1501)十月十六日,母王妃蒋氏,弘治十七年(1504)四月二日以疾薨,时年4岁,按成人之礼葬于城东双桥。次女善化公主,生于弘治十六年(1503)六月二十八日,母淑妃王氏,正德八年(1513)五月初一日病逝,年甫10岁,葬于城东丘公垱。世子朱厚熜,生于正德二年(1507)八月初十日,母王妃蒋氏。相传,“世子降生,宫中赤光烛天,卿云见于翼轸,天空紫色祥云密布,黄河水清三日”,预示真命天子的出世。第三女永福公主,生于正德元年四月二十八日,母王妃蒋氏。第四女永淳公主,生于正德六年九月十一日,母王妃蒋氏。后均随母妃进京。
正德十四年(1519)六月十七日,兴王朱祐杬病死于兴王府后寝宫,享国26年,享年44岁。武宗皇帝闻皇叔病逝,辍视朝3日。同年十月,赐谥册、圹志文,遣武安侯郑刚等人至安陆监祭安葬。慈寿皇太后遣承奉张佐赐祭,孝惠皇太后遣承奉黄英赐祭。十一月,六部都察院、五府等衙门、太傅定国公徐光炸等致祭。正德十五年春,按明礼制谥号曰“献”,是为兴献王。封葬于州城东北的松林山。嘉靖三年,经“大礼议”之争,被其子朱厚熜追尊为“献皇帝”,神主入太庙,王墓改帝陵,钦定陵号“显陵”。嘉靖十年,将松林山敕封为纯德山。
兴献王中年辞世,其一生恪守祖训,报效朝廷,“忠谨而臣事两朝(弘治、正德)”,屡受褒奖。太监杨保在进呈朱厚熜的奏折中将兴献王一生事迹总结为32条,曰:“请迎养、宗正道、禁异端、躬节俭、杜淫巧、敬神明、笃孝敬、去奢侈、却进献、溥恩泽、正圣心、优老臣、慎刑罚、舒民困、崇圣学、礼大臣、赈荒旱、救水灾、轻禄利、广仁恩、感祈祷、济不给、助边患、固城池、优乡宦、资忧制、惠去官、恤民隐、谨礼度、悯故官、育人才、远倡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