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钟祥历史沿革
尧舜时期,钟祥已有石城墉基:天成石壁;春秋战国时期,钟祥为楚别邑,称郊郢,系楚国陪都;西汉初置郢县;东汉时设竟陵郡;三国时属吴,称石城;西晋时羊祜于此置石城戍;刘宋时置苌寿县。西晋至清末1600多年间,钟祥一直为郡、县,或为州、府治所,从未间断。因嘉靖皇帝生养发迹于此,取"钟聚祥瑞"之意,御赐县名为"钟祥"。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御置承天府,是当时全国三大名府(北京顺天府、南京应天府、钟祥承天府)之一,盛极一时,曾是江汉、湖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及军事要塞。民国时期至解放后仍为钟祥县。1992年5月撤县设市。1996年12月将隶属荆州的钟祥划归荆门市管辖。
这些名称的变更,从局部反映了历史上各朝代行政管理体制的不同,如西晋、南朝、隋朝为郡县制,而北朝、唐、南宋、明朝早期和清朝中后期为州县制,元、明中后期,到清朝早期为府县制。
二、明代三王封藩钟祥
朱元璋领导农民起义推翻了蒙元统治,建立了大明政权。在他看来,元朝之所以经常发生宫廷政变,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早立太子,因此他一称帝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他还看到,当元末农民起义四处爆发时,元王朝在各地缺少强有力的藩卫。有鉴于此,洪武三年他就作出了封藩的安排,除把太子留守京都外,其它皇子均分封到各地为藩王,是希望他的子孙能真正成为保障国家的屏藩,这从各封建藩国的地理位置上就可以看得出来。
明朝初期,钟祥的行政名称叫安陆府长寿县,洪武九年改为安陆州。因为城址紧靠汉水,地理位置十分显要。朱元璋在至正二十五年,命常遇春攻城略地往取安陆、襄阳时就曾告之曰:"安陆、襄阳横据上流,跨连巴蜀,控扼西北,自古所必争之地,今置不取,将贻后忧。"这样的战略要地,自然要受到明王朝的重视。明朝军队实行卫所制,卫所一般设在要害地方,攻克安陆的当年年底就在此设立安陆卫,驻军达5600人。
由于安陆州四通八达,朝中大臣来往频繁,因而明初州治所郢中城各项建设迅速恢复。洪武四年,城北镇远楼改为州学;洪武五年修复弥勒院,题名龙山报恩寺;洪武十一年曹国公李文忠增修《富水志》,并于阳春台建郢门书院;洪武十五年湖广提刑官沈佥事到郢,命迁移卫卒还州学于兰台之左(今市实验小学),知州梁栋等集资如制而建;洪武二十二年,郢中增修旧城,东北并跨山冈,西临汉水,内外以砖垒壁,增设五门,增强了攻防实力。
洪武二十四年四月,首位皇子受封到郢中,这就是郢王,名叫朱栋,生于明洪武二十一年五月十七日,是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二十六个儿子中的第二十四子,母惠妃刘氏。洪武二十四年四月十三日册封为郢王。为提高郢王的地位,并发挥其藩镇守土的作用,洪武二十五年九月七日,在已有安陆卫的情况下,又为郢王专设安陆中护卫,由郢王直接掌管,这支亲军护卫下设三个千户所,共有3360人。永乐三年十一月二日,借"靖难之役"夺取皇位的皇四子朱棣,为表达"亲亲之谊",特将营国威襄公郭英之女册为郢王妃,直到郢王年满20岁那年,即永乐六年六月,才让郢王到分封之国安陆州就藩。郢王就藩之前,居住京师南京期间,仍行使对藩国的管理和建设,他命军士在封国垦荒开田,耕种戍守。据嘉靖四十三年《明古郢徐母夫人墓志铭》载:徐氏"有始祖名回祥者,自洪武二十五年奉例选取南京锦衣卫校尉,于洪武二十七年前来安陆下屯,开垦田地住种至永乐六年,复往南京迎接郢王安陆之国即今承天也。至宣德四年,奉敕存留公等五十名守坟供祀。" 《兴都志》也有"郢王栋就藩,令军校开垦田地"的记载。可见郢王在他的封国内十分重视开山辟田,发展生产,为后来的兴都繁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永乐十二年十一月一日,郢王去世,终年27岁,谥曰靖,又称郢靖王。永乐十三年四月初六日葬封内宝鹤山(今九里乡三岔河村),后郢王妃郭氏与之合葬。其墓域建筑主要有享殿七间,东西厢十间,神厨五间,宰牲房三间,鼓楼一座,碑亭一座,棂星门三间,券门三间,红墙周围一百二十七丈,内官住宅一所,围墓田地十一顷七亩四分五厘二毫。郢靖王生有三女分别册封为光化郡主、谷城郡主、南漳郡主,因无子嗣位而革除封国。宣德四年二月,其护卫及官属人等大部分改拨他任,只留内官使及奉祠各一人,校尉五十人在国,专供岁时祭祀。留守人员大部分乃落籍钟祥,成为现在钟祥部分姓氏的先民始祖。
郢靖王无子除封10年以后,又一位新皇子受封到郢中古城,这就是梁王朱瞻垍。朱瞻垍是成祖朱棣的孙子,仁宗皇帝朱高炽十子中的第九子,与宣德皇帝朱瞻基乃一母所生。生于永乐九年六月十七日,母恭肃贵妃郭氏。永乐二十二年十月十一日册封为梁王,这一年梁王14岁。宣德二年九月十八日,册安庆卫指挥纪詹之女为梁王妃。三年六月四日,梁王妃纪氏薨。皇兄朱瞻基念"兄弟之谊",对梁王赐赏格外优厚,"岁给钞十万贯,倍于他王。"宣德四年八月三日,梁王就藩湖广安陆州,住进工部遣官临时修治的梁王府。一年后又奏请将位于城西的郢靖王府改造为梁王府邸。宣德八年七月三日,又册南城兵马指挥魏亨之女为梁王妃。
梁王为人忠厚友爱,府中有一个叫孔勤的承奉对梁王屡有不敬,皇上得知消息后,要治这个承奉的罪,梁王主动上奏请予免罪。另有皇五子襄献王朱瞻墡先封国长沙,后改封襄阳,道经安陆州时,兄弟相聚,梁王热情相待。临别相送,"悲恸不自胜,左右皆泣下。"他善良仁爱,源自他的礼佛信仰。据史书记载,明朝建国后,采取保护佛教的政策,详定僧官制,设立僧道衙门,置僧录司、道录司,任官品秩甚高,待遇优厚。明朝皇帝多信奉释氏,尤以英宗为甚。受其影响,梁王对封国内的佛事活动格外重视,经他亲自谋划筹建的大型寺庙有城区的吉祥寺、城北的普门寺、城东的白鹿寺等多处,为繁荣钟祥的宗教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
正统六年正月十二日,梁王以疾薨,终年30岁,谥曰庄,又称梁庄王。是年八月二十六日葬封内瑜灵山(今长滩镇大洪村),后来梁王妃魏氏与之合葬,夫人张氏附葬。其墓域建筑主要有享殿五间,东西厢十有二间,神厨五间,碑亭二座,直宿房六间,宰牲房三间,棂星门三间,券门三间,红墙周围一百三十丈,内官住宅一所,围墓田地三十八顷三十六亩四分六厘。梁庄王与宫人张氏(后封夫人)生有二女,分别册封为新宁郡主、宁远郡主,也因无子嗣位而革除封国。所遗军校一百五十户,成化十六年十月二日,应襄王所请,命以五十户守庄王坟,三十户守夫人坟,余悉给襄府。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5月,考古人员对梁庄王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了5300多件随葬品,其中有"大黑天"金佛像、"大鹏鸟"金佛像,还有带龛的小佛等多种宗教文物,为明朝亲王墓中所首见,也是梁庄王信奉佛教的重要实物见证。
梁庄王无子除封40多年后,按照明代的藩封制度,又一位皇子再封郢中古城,这就是兴王朱祐杬。朱祐杬是太祖高皇帝七世孙,成化皇帝朱见深的第四子,生于成化十二年七月二日,母宸妃邵氏。成化二十三年七月十一日,被封为兴王,封国初为德安,后改卫辉,再改安陆州,也算与郢中有缘。
弘治四年十月,建造兴王府邸于郢中。同年十二月,册立都城仕族中城兵马指挥蒋斅之女为兴王妃。弘治七年九月十八日,已满十八岁的兴王朱祐杬偕同蒋妃从北京起程就藩湖广安陆州。孝宗皇帝朱祐樘对兴王格外优厚,将郢、梁二王所遗庄田四百四十九顷赐兴王,并亲送兴王至午门,特赐训章、秘书、宝剑、厩马、珠袍、辂车、祭器、弓矢等物。次日,孝宗皇帝又遣内臣追赐御书,侑以金宝腰带及蜜食诸品,还赋诗八首以追思。

明《兴都志》兴王府新图
弘治八年二月,兴王正式入驻兴王宫。兴王在安陆州"恪守祖训,治隆一国",做了不少诸如助学、救灾、修城等善事,孝宗、武宗屡加褒奖。兴王很有才华,能诗会文,"燕居清暇,游心诗书,凡天时人事,古今事变之道,皆欲孝其渊微,究其旨趣" ,著作有《恩纪诗集》和《含春堂稿》等。兴王最大的功劳还是"口授诗书,手教作字",精心培育儿子朱厚熜,成为一代治国之君。
正德十四年六月十七日,朱祐杬因暑热病故,武宗皇帝赐谥号"献",又称兴献王。正德十五年四月初三日,按藩王丧制葬兴献王于封内松林山(今显陵)。兴献王生有二男四女:长子厚熙生5日而殇,后追封为岳王,谥"怀",称岳怀王;次子厚熜即皇帝位;长女四岁而薨后追封为常宁长公主;次女十岁又薨,后追封为善化长公主;三女永福公主,下嫁邬景和;四女永淳公主,下嫁谢诏。
三、钟祥定名及兴衰
正德十六年三月十四日,明武宗皇帝朱厚照驾崩,无子继嗣。内阁首辅杨廷和按太祖"兄终弟及"的遗训,认为与武宗血缘最近的兴王世子朱厚熜,符合继位的要求,征得慈寿皇太后张氏同意,以武宗朱厚照的名义颁发遗诏:"朕绍承祖宗丕业十有七年,深惟有孤先帝付托,惟在继统得人,宗社先民有赖。皇考孝宗敬皇帝亲弟兴献王长子,聪明仁孝,德器夙成,伦序当立,遵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请于慈寿皇太后,与内外文武群臣合谋同词,即日遣官迎取来京嗣皇帝位。" 次年改嘉靖元年。
嘉靖十年八月二十日,升安陆州为承天府,同时,以"钟聚祥瑞"之意而赐名"钟祥"。设钟祥县自此始。据《明世宗实录》卷129所载:湖广归州南逻口巡检徐震请于安陆州建立京师。下礼部议:"京师之建于典礼无据。太祖发迹濠州,改州为府,较之安陆,事体相同,宜升为府治以隆根本"。于是户部请钦定府县名,行吏、礼二部铨官铸印。

明《承天府志》《府属州县总图》
令其赴任管事,割旁州县以为治属,请应行并未尽事宜悉听湖广抚按等官酌议以闻。诏俱从之,乃定府名曰:承天,附郭县曰:钟祥,割荆州之荆门州,当阳、潜江二县及沔阳州、景陵(天门)县隶之。明嘉靖间编修的《兴都志》和《承天大志》均称:"是岁,言者请建安陆州为京师,礼官言:京师惟天子之都得称之,文皇帝定鼎北京,实万国朝宗之地,不必又建京师于安陆。但皇上龙飞之域,又皇考陵寝所在,宜改州为府如凤阳故事。上可其奏,定府名曰承天,附郭县曰钟祥,以重陵寝"。明万历年间沈德符编著的《万历野获编》也有相同的记载。可见,承天府名和钟祥县名均为嘉靖皇帝钦定。改州为府虽为礼官所言"凤阳故事",但嘉靖皇帝并不局限于此,而是尊显所生,将故里定名承天,是要与北京顺天、南京应天相提并论。其管辖范围也扩大到五县二州即钟祥、京山、景陵(天门)、潜江、当阳五县及荆门、沔阳二州。
"钟祥"二字的出现,比地名钟祥早了整整十年。据《明世宗实录》载:明正德十六年四月二十五日,嘉靖帝登极三日即遣司礼监太监秦文,内官监太监邵恩等捧笺诣安陆州(钟祥)奉迎圣母。笺曰:"大统既承,义贵致专于所后,至情攸系,恩当兼尽于本生,爰展孝怀,庸伸至养,恭惟母妃殿下,钟祥茂族,媲美先王……"。 这说明嘉靖皇帝对"钟祥"之名是心仪已久,情有独钟。他还常常把自己的"龙飞之地"看成是"庆源所自"、"庆泽所钟"。嘉靖三年七月十六日,嘉靖帝亲率文武群臣恭奉册、宝上圣母章圣皇太后尊号,在册文中称"以序论入绍大统,实为庆泽之所钟"。特别是在修建明显陵的过程中,出现的"四件"祥应异瑞之象,为嘉靖帝取名钟祥奠定了基础。一是恭上册宝,先是燠云酿雨,及改题之际,灵风飒然,若神灵仿佛而来;二是奉安神床,先是愁霖彻霄,及行礼之际,祥曦散彩,群臣欢庆而动色;三是白石产枣阳,有群鹳集绕之祥;四是碑物入汉江,有河流骤涨之异。 这是嘉靖七年十二月三十日,礼部右侍郎严嵩向嘉靖皇帝列举的四大瑞应,所以嘉靖皇帝为家乡取名时,自然不会忘记这个"祥瑞所钟"的故事。
嘉靖皇帝贵为天子,当然也想让其父有万乘之尊。于是,不顾朝臣反对,给只有藩王身份的朱祐杬追封了皇帝的尊号。有其名还要有其实,首先是将其父陵寝扩建加建成帝陵的规制:
后宝城一座,周回一百有三丈,崇一丈有八尺,基厚一丈有一尺,巅厚九尺有九寸,四面向外出水龙头十有六,俱白玉石为之,即二圣玄宫所在也。宫前照壁一座。
城南联以瑶台,延十有五丈,广四丈三尺有奇。
台南为前宝城一座,周回一百有二十丈,崇厚如前,即先帝玄宫旧所在也。前亦照壁一座。
城南端为明楼,虎座重檐歇山转角,方梁斗科俱碾玉点金,天花顶板俱金莲水藻,檐设铜丝罘罳,下设白玉石须弥宝座。楼中为圣号碑,额篆书"大明"二大字,中楷书"恭睿献皇帝之陵"七大字。
楼外碑亭二座,左为御赐祭文碑,右为御赐谥册志文碑;南为陵寝门三间。
门外为祾恩殿五间,虎座重檐歇山转角,龙井天花,俱碾玉点金。柱下皆为小龙头,四隅各为大龙头,菱花隔扇皆朱红重漆,钉以镀金铜梭叶,覆地则细方砖,涂壁则丹黄泥,檐亦铜丝罘罳。殿内有暖阁,隔扇如前,左隅为加上尊谥记文碑。
殿外为东西庑各五间,左右燎炉各一座,南为祾恩门三间。
门外碑亭二座,左为纪瑞文碑,右为纯德山祭告文碑;中为内明塘,其形规圆。
塘之南为石桥一座五道;又南为石桥一座三道。
又南为石坊一座;又南神道对列象生,簪缨武臣二、梁冠文臣二、执瓜将军二、立马二、卧马二、立麒麟二、坐麒麟二、卧象二、卧骆驼二、坐獬豸二、坐狮子二、华表二。
又南碑亭一座,为御制睿功圣德碑文。
又南石桥一座三道。桥南为旧红门三间,左右门房共六间。门外石桥一座三道,桥南为新红门三间,左右门房共六间。
门外东西各为下马牌一座,外明塘一区。
南至山曲,碑亭一座,为敕封纯德山碑。
神库一所,正房七间,左右厢各五间,后连房十有一间,门一座;神厨一所,正房五间,左右厢各三间,门一座;宰牲亭一座;奉祀房一所,前后房共六间,门一座;旗台一座;俱在祾恩门外之东。
神宫监一所,前厅、穿堂、后厅及厅后正房各五间,左右厢各五间,杂房四十有五间,门二重,门房六间;司香内官住房共二十有一间。陵户、军户直房一所,礼生、乐户直房一所,各二十间;朝房一所九间,巡山铺一所五间;俱在祾恩门外之西。
红墙一千四十七丈五尺有五寸。
果园一所,周回三百一十有二丈,厅三间,后楼三间,左右房共二十有二间,门二重,井一口,在红墙之东。
菜园一所,周回一百丈,正房三间,左右房共十间,门二重,井二口,在红墙之西。
更铺八处,南一,立于黄草庙,东南一,立于神路山口;东一,立于大望城岗;东北一,立于椒园团山;北一,立于叶家冲;西北一,立于古太平寺;西一,立于马家桥;西南一,立于郭家庄;俱缭红墙而列也。
围陵面积二千七百四十七亩三分二毫。
……
同时,也增建扩建了兴都城,并对兴王府所在的钟祥城冠以"兴都"之称,具有嘉靖皇帝"中兴兆基"之都和与凤阳中都比尊而有"兴献皇帝"之都的双重意义。嘉靖五年五月,朱厚熜派人对旧邸宫殿进行了一次整修。嘉靖十八年,嘉靖皇帝借南巡钟祥之机,命有司对"龙潜旧邸"重加修饰,其制俱视帝都宫阙。于是钟祥城以旧邸为中心展开大规模扩建改建。除了兴王宫外,按两京朝天宫规制于嘉靖十九年启建的二圣祈灵集庆之地元佑宫,还配有祠祭署、守备公署和留守司等设施。其宫殿、门额诸名都由监修官报请朱厚熜亲定,正像《承天大志•宫殿纪》所表述的那样"即藩邸之遗宫而崇以伟制,改王国之旧号而荐以鸿名;乃营外朝,乃葺内寝,乃建享殿,乃备潜宫;模帝都而作范,劳睿思以亲题;宏规华构,赫赫巍巍,换日星而壮川岳矣。"
明朝后期,政治腐败,民不聊生,阶级矛盾日趋激烈,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当时,钟祥是承天府治所,也是明睿宗陵寝显陵所在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常年有承天、显陵二卫防守。在农民起义军南进时,朝廷又令本省总兵钱中选率部驻守承天,令湖广巡按李振声坐镇承天,保护府城,保护陵寝。
崇祯十三年,守道吴尚默、知府贾元勋、知县萧汉主持在城外建四处关厢,各有门楼"东曰怀德维宁,西曰石城关,南曰二南关,北曰北门锁钥"正好提供给援兵驻守,加上城内驻兵,分立五营,由巡按统领。崇祯十五年十一月,李自成率领义军40万人由河南进入湖北。十二月初,首战襄阳告捷。随后分兵南下,先克宜城,后破荆门,然后直逼承天府城治所钟祥县城,城内一时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军心不稳,民心思变,有投奔义军的,有宁死不屈的。
崇祯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李自成率义军数十万人抵石牌架浮桥渡江,二十七日夜狂风大作,浮桥木船被风浪击毁,次日闯王军抢修成功,大军顺利渡过汉江,直奔钟祥县府城而来。
李自成陷城后,居郢中八日又回襄阳,创建大顺政权,将承天府改为扬武州,令陈荩为扬武州防御使,以谢应龙为威武将军代守扬武州,姚钦明为扬武州牧,王克生为扬武州知州。至此,钟祥由明中后期的承天府治所在地的鼎盛时期开始逐步走向没落。据统计,明万历三十年,钟祥编查民数计户3567户,25112人。经过明末战乱,加上清初秦、楚、豫三省会兵进剿闯王残军李来亨部,钟祥派夫转运军需死伤甚众,所以到康熙元年,钟祥编查民数只有2123户,18334人,40余年间,户数减少39.4%,人口减少24.6%,使大量土地出现了无人耕种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