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显陵从前至后的建筑规制及沿革
13、为什么在陵前要立下马碑?
在我国帝制社会,帝王的尊严至高无上,陵区被视为神圣的禁区,不仅老百姓不能随便出入,即便是朝廷命官到此谒陵,也必须下马以示恭敬。因此下马碑也是重要的警示标志。
在明朝,禁令是非常严格的。我们可以看看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五月,立于明孝陵的入口处,下马坊旁边禁约碑碑文第一条就是:&"下诸司官员人等,车马过陵,百步外下马,违者以大不敬。&r"陵人中,上至皇太后,下至钦点王公大臣,他们展谒皇陵时,不是坐轿,就是乘马。随扈的文武官员、侍卫、兵丁成千上万,前呼后拥。当他们进入陵区的时候,为了表示对列祖列宗的恭敬虔诚之心,保持陵区的庄重肃穆,都在此下马步入陵区。
显陵下马碑由汉白玉石雕琢而成,东西两侧各立一块。碑身两面均为楷书阳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个大字,据说是严嵩的手书,整座下马碑稳重典雅,朴实大方。
14、《纯德山》碑亭是哪一年敕建?
据《明世宗实录》记载,嘉靖十年(1531年)二月,嘉靖皇帝为达到私亲的目的,以效仿成祖将北京昌平黄土山更名为天寿山的名誉,将祖陵、皇陵、孝陵和显陵所在的主山都更改为"祥瑞&"名。显陵松林山为纯德山,祖陵为基运山,皇陵为翔圣山,孝陵为神烈山,并方泽从祀,以基运,翔圣,天寿山之神设于五岳之前,神烈,纯德山之神次于五镇之序。十一年(1532年)正月,嘉靖又诏立"显陵纯德山碑",并建碑亭保护。
纯德山碑亭在距显陵下马碑前南500米的天子岗上,亭已毁,面阔、进深6.5米,平面呈方形,四出台阶,碑保存较好。碑首阳刻篆体"敕封&"字,碑身阳刻楷体&"德山&"个大字。
1977年时,管理人员在清理碑亭遗址时曾出土一龙简:鎏金七星铜龙。据史料记载,是嘉靖皇帝为祈求社稷平安,祷佑帝身长寿,于嘉靖十八年(1539年)南巡承天府(即今钟祥市)龙飞之地时,投置镀金铜龙于显陵纯德山。龙简身长34厘米,高16厘米,重3.8公斤,铜龙脚踏祥云,身饰四烛火焰,昂首腾飞,造型优美,雕刻精细,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而当地老百姓说,这是嘉靖当年埋下的镇山之宝。
15、《敕谕》碑亭与众碑亭有什么不同?
纯德山碑亭东侧天子岗脚下建有敕谕碑亭一座,平面呈方形,四出台阶,面阔、进深7.2米,亭已毁。内立龙首龟趺碑保存较好,昂首远眺的大龟"坐南朝北&"据有关专家认定,这一座龙趺碑,在历代帝陵中非常罕见,一般龟趺碑都是&"北朝南&"而这一龟趺碑则是&"南朝北&"
其一,可能与嘉靖尊崇父亲有关,即有降服他父亲的意思,为父陵守望。
其二,可能因为地形的原因,即碑亭南为天子岗,因山脉而挡住了门向。故在建设时,呈北向,神龟可放视远眺。但《承天大志》和《兴都志》都没有该碑记载,据此分析,此碑应建在嘉靖四十五年以后,具体原因,还待考证。北面碑体风化严重,碑文已辨识不清。南面碑文依稀可见,主要记载陵区的占地范围和&l"&rd"亩及管理人员姓名、人数等内容。
16、明显陵为什么建有内、外明塘?
明显陵在规划布局中,设置内、外明塘。在当时,可能与献皇帝和嘉靖皇帝笃信道教有关,按风水意向设计了内、外明塘。"明塘&"&"堂&"音,而&"堂&"风水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原意为陵区内部开阔空地。靠近核心&"&"为内明塘,不宜太宽阔,可&"风聚气&"靠近外围的为外明塘,要宽阔忌狭窄,以为长久发展之计。
外明塘建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因处在风水术中外明堂的位置,故称&"明塘&r"明塘位于新红门西侧,东西与外罗城相连接,空档之间的距离有80米,上接九曲御河出水,它的建筑艺术及设计真是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当年嘉靖皇帝为了给自己的父母修建陵寝耗资巨大,动用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至今城墙砖上的文字仍清晰可见),据说惟有云南和贵州两府拖延未到,迟误大工,被逮治罢黜。最后设计师们决定在这空档修一口明塘与外罗城相连,这就是至今还留传的"缺一云南,达一贵州"的说法。
外明塘是1999年复原的。东西长120米,南北长98米,呈椭圆形。根据《兴都志》记载,外明塘应"南至山曲脚下&"如今外明塘实际上只有原始面积的三分之一。
明显陵内、外明塘的建置为其他明代帝陵所无,为显陵的奇特之一。
17、明显陵为什么建有新、旧两重红门?新红门为什么不在同一中轴线上?
明显陵有新、旧两座红门,这在明代帝陵中是非常独特的。虽然它们不是一个时期修建的,但从建置与实用上都有共同点。因为当年嘉靖皇帝为了加强陵园的防护,特意在旧红门以南增建了一座红门,称新红门。
新红门建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是显陵的第一座门,是护卫陵园的第一道门户。其建筑规制新、旧红门一模一样。
过新红门经过一段弯曲的神道,即为旧红门。建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是显陵的第二道门户。它是中轴线的正门,有三个拱券式门洞,砖石实心结构,面阔18.5米,进深8米,单檐歇山顶,屋面皆为金黄色琉璃瓦件及椽飞,檐下四周为仿木结构的翠绿色琉璃额枋,上饰一整二破璇子彩花,光彩夺目。下为汉白玉须弥座,其间饰琼花结蒂及莲花瓣半浮雕图案。红门东西两侧各建一掖门,内置门房,东西各三间。而设掖门是便于护陵人通行。旧红门东西两侧建围墙与东西砂山和外罗城相连,又形成一道封闭区域,使陵区戒备森严,以达到庄严肃穆的气氛。
新、旧两重红门为什么又不建在同一中轴线上?新红门的建设,无论从风水形势,还是建置实用上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红门从地形走向完全可以直接建在神路中轴线上,但它却偏离中轴线,东靠纯德山,西临外明塘,两侧与外罗城城墙相连。这主要还是出于风水的原因。
明人蒋平阶所著的《地理古镜歌》也有&"能界气亦能迎,当与零神一样评;大路弯环玄字体,阳神三折穴前萦;直来直去无生意,乙字弯身最有情&r"法。注者谓&l"大关风水,生旺而弯环则吉,衰死而硬直则凶。&r"建筑的设计者,在主观上虽然是为了附会迷信的风水之说,根本没有什么科学道理。但弯转曲折的神道布局,在客观上确实起到了与大自然山川风貌相和谐,收敛视野,避免神路直对着陵墓,如若直死射来,名为土箭,亦当躲避始为全美,也避免了陵园建筑一览无余,从而造成"曲径通幽"的艺术效果。
新、旧红门均于1994年维修复原。
18、红门的门钉也有等级之分吗?
红门的门钉有等级之分的。
在很多建筑中,大门有成排的门钉它既是板门结构的一部分,又是门上的一种装饰,这种门钉后来也被赋予了等级的意义。在中国专制社会中,皇帝、王公、百官、士庶的建筑本来在规模大小、装修的讲究上就有高低之分,建筑大门的门钉自然也应该有等级之别,于是门上的钉头数也随之有数量的多少而分不同的等级。
在等级制度十分森严的中国古代社会,也逐渐将这种门上钉头的多少定为区分建筑等级的一种标志。凡皇宫内的大门,门钉都是按横9排,竖9个,共81枚为定数,而王府、百官房屋大门上的门钉数则依次减少。除门钉数外,大门的颜色、门环的材料也有等级区分。据明史记载,亲王府正门以丹漆金钉铜环,公王府是绿油铜环,一二品官员门是绿油锡环,三至五品官员门是黑油锡环,六至九品官员门是黑油铁环。而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皇帝的宫殿大门为红漆金钉铜环。从色彩上区分为红、绿、黑,从门环上区分为铜、锡、铁,由高到低,等级分明。一副简单的板门却记载着专制社会的等级制度,社会思想如此明显地反映在建筑装饰之中。
由此观之,皇帝的陵园门钉,肯定为横、竖9枚,显陵当然也不例外。这就是我国古代历来有&ld"视生&rdq"更反映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
19、明显陵为什么有五座石拱桥?
在显陵有一条人工开凿弯曲的河流,贯穿于整个陵园,而这条河流又拐无数条弯,寓意为"九曲御河&"穿插陵园中轴神路,因此,在中轴神路就设置了五座石拱桥,横跨九曲御河之上,而这里&"&"指多,在数理上,也合乎《易经》之理。易卦阳为九,又以第五爻为&"龙在天&"得位。皇帝称为&"五之尊&"而&"&"通龙,表示天。&"&"居中,中为人,在古代中间是最重要的位置,是核心位置,充分表现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所以&"五&"成了天子的代名词。是普天下最尊贵的数字,便具备了帝王礼数和祭祀等级。如果您去过故宫,一定知道它们的建筑处处体现了&"五&"含义。例如:天安门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如此还有很多很多。
因此,显陵的五座石拱桥的位子都设置在建筑的轴心位子,级别较高也非常精美。形制为三道并列单孔石拱桥,平面呈&"锭&r"桥面两侧和桥与桥之间的河岸上设栏板望柱。桥间望柱均为二十四节气柱头,且雕刻艺术精美,远远望座与其规制相同,尺寸略有差异。
第一座石拱桥,于1998年维修复原。
第五座石拱桥,于2002年维修复原。
20、睿功圣德碑楼为什么又称御碑楼?
睿功圣德碑楼是专为保护"睿功圣德碑&"建,而&"功圣德碑&"为了彰显墓主功德,彰显功德自然要通过文字陈述来表达功德。明代帝陵的&"功圣德碑文&"是由后任皇帝亲自撰写而成。因此,又称为&"碑楼&"因为,早在朱元璋撰写皇陵碑碑文时就说过&"陵碑记,皆儒臣粉饰之文,恐不足为后世子孙为戒&"所以,他废掉了洪武二年(1369年)翰林学士危素撰写的皇陵碑文,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四月&"制文,命江阴侯吴良督工刻之。&"祖朱棣撰写了孝陵神功圣德碑文,仁宗朱高炽撰写了长陵神功圣德碑文,帝陵功德碑文出自嗣皇帝之笔便成了明朝后世帝王遵守的定制。基于这个原因,嘉靖将其父兴献王坟定名为显陵后,在陵园也建造御碑楼,其睿功圣德碑的碑文就是嘉靖亲自撰写的。
御碑楼为纪念性建筑,也是陵寝标志性建筑之一。建成于明嘉靖七年(1528年),楼内正中,为龟趺睿功圣德碑。碑首为四条高深浮雕首尾交错的蛟龙,碑座是一个昂首远眺的海龟似的神兽,用一块石料雕琢而成,趴卧在刻满海波漩流的水盘之上。这只神兽虽相貌丑陋,却有一个十分高雅的名号,叫赑屃。传说龙生九子,皆不成龙,各有所好。赑屃就是龙的其中一子,它天生喜文善水长寿,尤其最能负重,因此帝王的圣德碑都用它来趺,这种碑式显示了墓主显赫的身份和高贵的地位。
此碑是嘉靖七年(1528年)五月,"以显陵碑工完,遣礼部右侍郎严嵩诣陵竖立。&"身已断数块,碑文无法拼认,但碑文有一块字句非常清晰&"靖六年岁次丁亥孟冬越望日孝子皇帝讳厚熜&"这是碑文的落款。此碑于2008年8月修复。
21、望柱与华表有何区别?
在显陵石像生前有一对望柱,下设八棱形须弥石座,石座下面是正方形基座。头饰云龙纹圆柱头,柱身也是八角形,身饰云气纹,是整块汉白玉石料雕琢而成,通高6.5米,显得格外雍容挺拔,非常壮观。依《兴都志》、《承天大志》记载,把它称为了华表,但根据他的形体和所在的位子应称为望柱。在古代祭祀山川时,立一木制的牌,以表其位,称为望表,又称碣、标、华表等。看来在古代,望柱与华表是同一概念,可如今我们把望柱与华表从形体和所在的位子上划分了区别。《后汉书•中山简王传》中说:"墓前开道建石柱以为标,谓之神道,亦望柱。"可见这个位置的石柱称望柱,它的作用主要是标明墓葬之神道的位置。而我们今天见到的华表,是建在建筑物的门前及四周,多为明清两代的实物,在形体和装饰上经过了一个不断发展的漫长过程,才演变成现在天安门前华表的样子。
明清时期华表的柱身多为龙柱,柱身多为八角形,一条巨龙盘绕柱身,龙首向上,龙身外满布云纹。高高的白色石柱在蓝天的衬托下,盘龙仿佛遨游于太空云朵之中,显得十分有气势。柱身上方还横插着一块云板,它的产生起源于原来表木柱上端的横木,后来演变而成了雕有云纹的云板。华表的基座多做成须弥座形式。可华表的柱头却有多种:一种是华表的柱头上有一块圆形的石板,叫"承露盘",承露盘起源于汉朝,汉武帝在神明台上立一铜制的仙人,仙人举起双手放在头顶上,合掌承接天上的甘露,皇帝喝了甘露可以长生不老,这自然属迷信之说,可后来都以仙人举手托盘承接露水,称为承露盘。北京北海的琼华岛上就有这样一座仙人托盘的雕像。再往后,凡在柱子上的圆盘,不论是不是仙人所举,不管是否能承接露水,都当作是承露盘,这也是借古代之礼仪以增添自身价值的一种做法;一种是华表的圆形承露盘上立着小兽,这是一种称为犼的动物,犼是一种形似犬的神兽。天安门前面的一对华表顶上的石犼面朝南,天安门后面一对华表顶上的石犼面却向北,传说这一对石犼望着紫禁城,希望皇帝不要久居深宫闭门不出,不知人间疾苦,应该经常出宫体察民情,所以称"望君出",而前面那一对面朝外的石犼却盼望着君王不要久出不归,所以又称"盼君归",这自然都反映了世人的愿望,但是人们把这类传说依附于华表的身上,也说明了华表在建筑群体中所占据的显著的地位。
可见望柱、华表其共同点:均为一种标志性建筑而转换成点缀之物,出现在重要建筑之前或者四周,对建筑物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22、陵墓前为什么要设立石像生?明朝各皇陵的石像生数量是否相同?
石像生的设置有着悠久的历史。所谓石像生,就是在陵前设立的由石人石兽组成的石雕群,左右对称地排列在神道两旁。这些勇猛的野兽极驯服地昼夜守护在陵前,无疑会增强陵墓的威严神秘之感,也抬高了墓主人的地位。
陵前设置石像生起源于秦汉。设置石像生的目的:具有守护、辟邪、吉祥和役使象征之功能。因此,称为礼仪性建筑。但早期的墓前石人石兽还有表彰死者生前丰功伟绩的作用。据说西汉名将霍去病先后6次率军出击匈奴,大败敌军,匈奴人闻之丧胆,解除了西汉初年以来匈奴对西汉王朝的威胁。他死后,为了表彰他的卓越战功,弘扬他威震敌胆的英雄气慨,不仅把他的坟丘堆成他生前大败匈奴、建功立业的祁连山山形,还在他的墓前竖立了马踏匈奴的石雕像,以象征他生前率军大败匈奴的英勇壮烈形象,不过石像生的这种作用后来成了绝响。此后,历代帝王、重臣沿用不衰,只是数量和取向不尽相同。
明朝各皇陵的石像生数量不相同。
明祖陵石像生为21对。其特点:沿用了唐宋的雕刻艺术手法,富有形象化,形体高大。
明皇陵石像生为32对。其特点:数量为历代所有陵寝之冠,也是明代最早、历代陵寝中最庞大的石像生群。这些石像生布局一气呵成,流溢出非凡魅力,堪称上承宋元、下启明清的大型石雕艺术精品。
明孝陵石像生为16对。其特点:神道距离最长,石像生之间排列间隔远,体型巨大,造型雄浑,写实中带夸张,是明代石刻的艺术珍品。
明十三陵石像生为18对。其特点:造型生动,雕工精细,具有很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堪称&"雕艺术博物馆&r" 明显陵石像生为12对。其特点是,一反明陵中石像生高大,粗犷的特点,显得非常精致,达到了形神兼备的效果。
23、明显陵石像生有哪些种类及寓意?
明显陵的石像生建于明嘉靖六年(1527年),依次布列为蹲狮子、獬豸(音xièzhì,传说中的独角异兽。)、卧骆驼、卧象、蹲麒麟(音qílín,传说中的仁兽名,象征吉祥。)、立麒麟、卧马、立马各一对,簪缨武臣两对,梁冠文臣两对。这些石像生除文臣武将形体略有夸张外,其余8对石兽与现实生活中的形体比例十分接近。
石狮,为百兽之王,立于石像生的最前端,高1.3米,长1.8米。显示帝王的威严,它既是皇权的象征,又起到镇魔辟邪的作用。
獬豸,高1.3米,长1.7米,为&"羊&r"角、狮身、青毛,秉性忠直,能辨别是非邪正。相传舜帝时管刑法的官员皋(gāo)陶,豢(音huàn,饲养牲畜)养的獬豸,如果遇到两人争斗,它能用角抵触无理有罪之人,后人奉它为公正的神兽,在这里用来标榜皇帝是执法如山的圣明天子。
骆驼,高1.4米,长2.7米,象征着沙漠与热带,表示大明疆域辽阔,皇帝威镇四方。
大象,高1.65米,长2.7米,为兽中巨物,性格温良,寓有&"民&r"l"&r"思,表示国家江山的稳固。
麒麟二对,高1.2米,长1.6米,传说中的&l"&rd"凤、龟、龙)之首,它是披鳞甲、不履生草、不食生物的仁兽,雄的叫麒,雌的叫麟,象征吉祥,光明。放在陵前又有粉饰太平、为帝王歌功颂德之意。
马二对,高1.2米,长1.6米,在古代是帝王南征北战、统一江山的重要坐骑,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钟爱,是陵前兽卫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石兽。
武将二对,高2.63米,披甲戴盔,手执金吾(挂剑),威武雄壮。
文臣一对,高2.54米,头戴七梁冠,身穿朝服,手扶朝笏(hù,朝笏,古时君臣朝见时手中所执的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用以比画或在上面记事,以备遗忘),端庄肃穆,为明朝一品官形象。
勋臣一对,高2.58米,头戴七梁冠,身穿朝服,手扶朝笏,但七梁冠上雕有笼巾貂蝉(貂蝉为笼巾上的饰物:貂,即貂尾,原笼巾上挂有此物,明朝时均以雉尾代替。蝉,为蝉形饰物。)则此二尊石人像所雕冠服形制当属功臣中一级功臣的形象。
这些文臣武将,它们都象征帝王仪驾前的文武百官。
这一组雕工精细的石像生群,是明显陵的石雕艺术之精华。其中,狮、獬、麒麟,张口露齿,肢爪张健有力,颇具威仪。象、骆驼、马则神态安祥、雍容驯服;石人也各具姿态,武将顶盔贯甲,手持金吾,威风凛凛;文臣与勋臣,手扶朝笏,玉佩璀璨;工匠把他们雕刻得栩栩如生,须眉脉络、衣纹飘转都一丝不苟,似乎在恭候大行皇帝的到来。
24、棂星门有何作用?
石像生北端,建有石坊一座,亦称龙凤门或者棂星门,古代又作灵星门,成为象征帝王的尊者之门。古人曾说过"圣殿之有棂星门,盖尊圣门如天门也&"无疑问皇宫、庙坛、陵寝中的棂星门之设,也是尊天子之门如天门了。因此,在陵寝中棂星门就是天门,它寓意帝王的灵魂过了此门便上天堂,因为皇帝是真龙天子,是上天的儿子,死后灵魂必须回到天上去。当然,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棂星门由3门6柱4壁组成,是砖、石、琉璃件构成的仿木建筑。面阔24.43米,中门高,两侧门略矮。每根柱子的顶端都蹲踞着一只朝天犼,柱上端左右装有云板,额枋上有火焰宝珠,故亦称&"焰牌枋&r"座门之间,由琉璃夹楼相连接,夹楼上覆黄色琉璃瓦,南北两面都镶嵌着中心花和岔角花,方柱的南北两面分别拥以抱鼓石。于1996年抢救维修。
从建筑布局上说,棂星门设在石像生北面,是横向建筑,而石像生是纵向建筑,形成纵横交错之势。因此,棂星门还具有承前启后、连接不同景点的作用。
25、明显陵神道为什么是弯曲的?
穿过棂星门,为显陵第四座九曲御河桥及一条长达290米的弯曲神道至第五座九曲御河桥。由于受东面砂山的影响,而墓穴面向案山的中轴又不能偏移,故第四座到第五座河桥之间的神道,形成了一道弯曲的神道,巧妙地与旧红门前段,偏向东砂门——新红门的弯曲神道,前后呼应。而神路走向,不取笔直形态,实际是随着地形的变化呈"曲路&"形。之所以如此设计,一方面是地形的原因,另一方面是风水方面的原因。
显陵神道从敕谕碑至祾恩门前月台,全长为1368米。在神道处理上也与明代诸陵不同,是明代帝陵中惟一整体保留神路龙鳞道做法的陵寝。中间铺筑石板谓之&"脊&r"侧以鹅卵石填充,谓之&l"&r"边再以牙子石收束,又总称为&l"神道&r"种做法既能满足陵寝建筑的功能需求,又经济可行。
26、明显陵排水系统为什么要称九曲御河?
在明代帝陵中,显陵不同于诸陵的还有一条人工开凿的河流,以神路为中轴左右贯穿整个陵园,因此叫"九曲御河&"俗称&"曲河&"始修筑于嘉靖二年(1523年)。
九曲河是陵区的主要排水设施,砖、石结构,全长近2000米,由东北向西南蜿蜒而过,贯通整个陵园。从神厨、神库北上,引松林山泉水(现为老虎冲水库),经外罗城下3个&"旋三扶&r"口而入陵内,泉水由神库房(现管理处)东南角斜穿,经内明塘南沿五号桥,然后转向西北,尔后向南,经过神宫监宫门,于南侧又转向东,穿过神道中部四号桥,紧靠棂星门,南下绕石像生,于望柱处向西横穿中心石拱桥三号桥,尔后向南绕过御碑楼,向东穿过二号桥,至旧红门东侧内罗城下穿出,向西穿过一号桥,于新红门西侧为出水口至外明塘。河道宽均4米,上游深约2米,下游近3米,呈&l"rdquo;形垂直墙体。河底由不同形制的青石板、青砖铺底,河道根据高差建有9道拦水坝。
由于设计巧妙,弯曲的河水将陵区地面分割为几个不同的区域,恰到好处地发挥了自然要素山、水、树木的空间限定作用。&l"玉而山晖、水怀珠而川媚&rd"九曲河的营建,使周围的环境顾盼生辉。虽然历代陵寝的修筑都非常重视陵区的排水、泄洪,但是,无论是开挖或者利用天然河流形成御河,都比不上显陵的排水体系之完善,体现风水理论之完美。
27、内明塘有何功能?
内明塘位于祾恩门前的广场中心,建于嘉靖六年(1527年),直径为33米,正圆形,砖石结构,内垣5级台阶驳岸,青石压面,塘沿四周以青条石压面。周围内以鹅卵石铺墁,形成一个内圆外方的单元平面建筑,四隅分别以黄、黑卵石镶嵌为二龙戏珠图案,十分精美。
这里修建内明塘,不仅有降低地下玄宫水位和消防的功能;同时还含有&"珠&r"意,如果说弯曲的神道是一条旱龙,那么九曲御河就是一条水龙,两条龙于此交汇,便构成了双龙戏珠的格局,那正符合了风水理念&l"和谐&r"求。
28、《纪瑞文》碑亭是哪一年修建?为什么要立此碑?
内明塘东侧设有碑亭一座,建于嘉靖十一年(1532年),平面呈方形,西向居中开设券门,前出台阶,面阔、进深为6.3米,亭已毁,碑尚存,碑文已汗漫不清。
碑额篆书:大明恭睿渊仁宽穆纯圣献皇帝显陵纪瑞文碑
碑身楷书:已汗漫不清。
为什么要立此碑?嘉靖六年(1527年),嘉靖皇帝以亲制显陵睿功圣德碑文成。于嘉靖七年(1528年)五月,特派礼部右侍郎严嵩到显陵立碑。嘉靖七年(1528年)十二月,礼部右侍郎严嵩又以显陵工成,出现了许多吉祥之照,因奏言:&ld"下,灵异非一。臣恭上宝册,其辰,燠云酿雨;及改题之际,灵风飒然,若神灵仿佛而来;奉安神床前夕,愁霖彻霄;及行礼之际,祥曦散彩,群臣欢庆而动色。又石产枣阳,群鹳集绕;碑入汉江,河流骤涨之异;此事尤为特殊。&rdq"文刻石以纪念&ldq",昭示万世&rdq"帝听了非常高兴,并敕令大学士李时撰《纪瑞文》。因而,此碑为严嵩请修,由李时所撰。
29、明显陵为什么要立《纯德山祭告文》碑?
内明塘西侧设有碑亭一座,建于嘉靖十一年(1532年),平面呈方形,东向居中开设券门,前出台阶,面阔、进深6.3米,亭已毁,建制与《纪瑞文碑亭》相同。碑尚存,碑文清晰。
据《明世宗实录》记载,纯德山原名松林山,嘉靖十年(1531年)二月二十三日,嘉靖皇帝将明显陵所在的主山松林山更以祥瑞之名&"德山&r",于嘉靖十一年(1532年)正月,特立此碑而祭告山神的。
碑首篆书:纯德山祭告文
碑文为阳刻楷书:
维嘉靖十年,岁次辛卯,五月甲申朔,越十八日辛丑,皇帝遣巡抚湖广地方兼赞理军务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凌相,致祭於纯德山之神,曰:&ldq"神魄奉安於此,礼宜进荐称号,从祀方泽。兹敬名为纯德山,谨用祭告,神其鉴知。&rdqu
、明显陵的琉璃影壁有几处?它们分别有何作用?
影壁是设立在一组建筑群大门里面或外面的一堵墙壁,它面对着大门,起到屏障的作用。不论是大门里面或外面的影壁都与进出大门的人打照面,所以影壁又称为"照壁&"
根据古建专家楼庆西教授的《中国古建筑二十讲》,影壁若以它们所处的位置来区别,可分为立在门外、立在门内和立在大门两侧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设立在门外的影壁。这是指正对着建筑院落的大门,和大门有一定距离的一堵墙壁。与明显陵同时期的建筑元佑宫就有这种影壁。它正对大门,和大门外左右的牌楼组成了门前的广场,增添了这一组建筑群的气势。
第二种是设立在门内的影壁。这种影壁立在大门的里面,也与大门有一定距离,正对着入口,完全起到一种屏障的作用,避免人们未进门就将院内一览无余。这种影壁多设在皇帝寝宫和住宅院大门的里面,在显陵的前后宝城内的月牙城中间都设有这种琉璃影壁。
第三种是设立在门两边的影壁。这种影壁除了起屏障作用外还具有很重要的装饰作用,因此有时也被用在大门的两侧以增添大门的气势,显陵的祾恩门内外两侧就设有精美的琉璃影壁,为明代各帝陵所无。从现存墙体看,为琉璃仿木形式。上部为瓦檐,檐下是琉璃仿木构件,下部为须弥座,正面为琼花图案。据说琼花是由牡丹花而引形的,以枝为主,叶缠绕,花点缀,因此称&ldq"&rdqu"声为&ldqu"rdquo;,它代表了草木旺盛、国家繁荣。背面为双龙图案,据说有藏龙卧虎之意,其做工非常精美。
31、明显陵丹陛的浮雕图案有什么特点?
在祾恩门前、后有一组斜坡御路石雕,称之为丹陛,这组浅浮雕图案十分精美独特。门前的一块丹陛,下面是海水江芽云腾浪涌,海水中宝山矗立,上面是两条巨龙在云海中飞翔,追逐火珠,显现出一派波澜壮阔的雄伟景象。
后面的一块丹陛图案与各陵图案均有差异:下为龙凤并列,似在云海中追逐。中间是一圆盘,内为一条在云海中腾飞的龙。上为龙凤翔云图案。古代一般为左升龙,右降凤。而显陵则是左升凤,右降龙,也就是凤头在上,龙头在下,似在云海中追逐。因此,这块丹陛有它的独特之处。
根据文献记载,嘉靖十八年(1539年),嘉靖皇帝从显陵回京以后,于五月初六日,亲自下诏,造丹陛一副,派遣官员送到显陵陈设,大概就是这块了。据专家认定,这块丹陛在历代帝陵中实属罕见,除了清慈禧陵有凤在上的云龙丹陛外,就属显陵这块丹陛独特,为什么?有人推测为:当年嘉靖皇帝进京即位时才14岁,对于巩固他的地位,以及推崇私亲,自立体系,母亲是他的精神支柱,并且扶持他做了17年的皇帝,他的母亲是功不可没。所以,嘉靖皇帝对他的母亲是非常尊重的。在南祔母亲时,造成一块丹陛随置显陵,从这块丹陛正好可以体现出来,也显示了他无意间削弱了男尊女卑的思想理念。
32、燎炉是干什么用的?
每次祭陵都要焚烧大量的纸张和金银锞。纸分五色纸、三色纸和素纸。金银锞就是用金、银纸等制成的小元宝,均是供死去的人在阴间花用的钱,俗称"纸钱&"在明代陵寝的建筑群内,是严禁随意明火的,那么这些大量的纸和金银锞在什么地方焚烧呢?
当进入祾恩门,在东西配殿南,神道的东西两旁各有一座琉璃小建筑,它的名子叫焚帛炉,也叫燎炉。顾名思义,祭陵时的纸锞即在此烧掉。
显陵的燎炉,现仅存基石,长2.42米,宽1.8米。根据明代各陵建制,可知燎炉是仿木制建筑,由黄、绿琉璃件组装而成,小巧玲珑。炉顶为单檐歇山式,螭吻、跑兽、仙人、斗拱、椽飞、隔扇一应俱全。炉身正面为四扇假棱花格扇,正中有一长方形券拱门,门内为小室,用于陵寝祭祀时烧化祝版、制帛和金银锞子的地方。炉底为须弥式。整座建筑比例适中,色调艳丽,雍容华美,十分精巧。
33、东、西配殿有何用处?
燎炉北面就是东、西配殿,建制及规制相同,单檐歇山顶,面阔5间,进深2间,有前廊,以神道为对称轴,相向而建。
东配殿是存放祝版和制帛的地方。祝版是一块长形的木板,上面写的是祭祀时所念的祝文。制帛是神位前陈放的一种供物,种类很多,帛是丝织品的总称,用毕焚化。每当大修祾恩殿时,东配殿又是临时供放神牌的地方,逢皇帝、皇后谒陵时,有时也到东配殿休息。
西配殿是道士念经的地方。每逢帝后忌辰大祭之日,就要派遣一些道士在西配殿内念经,为死去的人超度亡灵。除忌辰之外,西配殿是长期闭门不开的。
34、为什么称陵殿为"祾恩殿"?祾恩殿有何用途?
内明塘北,为祾恩门。祾恩门为内罗城之正门,东西与内城连接,进祾恩门院落,正中是陵殿。可惜地面木制建筑毁于明末兵火,现殿基尚存,仍可窥其形貌。据《承天大志》记载,明显陵陵殿旧名为"香殿&"而明代的陵殿有享殿、献殿、陵殿、寝殿、香殿等各种称呼。嘉靖十七年(1538年),嘉靖皇帝正式更名为&"恩殿&"是他在祭祀天寿山各陵时,赐陵殿佳名为&"恩殿&"而殿门名为&"恩门&"其中,&"&"&"而受福&"意;&"&"&"极之恩&"意,即让后人在祭祀活动中感怀去世先祖的无限恩惠。因此,嘉靖十八年(1539年),嘉靖皇帝南巡时,命增修显陵内罗城,遂更改内罗城之正门为&"恩门&"陵殿为&"恩殿&"
祾恩殿,是每年举行祭祀的主要祭祀场所。殿内日常陈设有神榻、帝后的神牌、册宝、衣冠、御座、香案,以及各种乐器。在大型祭陵日,将帝、后神牌从暖阁中取出,摆在宝坐上,宝坐前设供案,在供案上排放有许多供品,供案两旁再增设一些放祭品用的从案,三牲案匣等。无论是皇帝亲临,还是王公贵戚致祭时,都在殿内上香,进帛,献爵,行礼,场面隆重,且充满庄严肃穆的气氛。这些陈设还说明,明朝的祾恩殿不但具有大型上陵祭祀活动,而且还有日常祭祀和平时司香火、四时供奉等双重功能。
显陵祾恩殿始建于嘉靖四年(1525年),在嘉靖年间曾多次改建修茸。据文献记载,嘉靖十年(1531年)、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均遣官督修祾殿。实际直到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崇祯三年(1630年),仍大规模的修建过显陵祾殿。现保存有修建显陵的砖刻及文献可作见证。
根据现存遗址,依嘉靖二十年(1541年)纂修的《兴都志》记载:&ld"皆虎座重檐歇山转角,龙井天花,俱碾玉点金,棱花格扇,皆硃红重漆,地墁金砖,檐为铜丝罘罳,殿内有暖阁格扇&rdq"陵陵殿已建造完备,后期只是大型修茸。陵殿面阔5间31.1米,进深4间17米,重檐歇山顶式。梁、柱、枋、檩、鎏金斗拱等大小构件全为一色金丝楠木雕凿而成,其中殿堂内15根木柱最为粗壮,直径竟达1.06米,两人合抱不能交手。殿内有暖阁3间,中暖阁是供奉帝后神牌,左右是放神御物的地方。殿内左隅立&ldq"记文&rdq"后设抱厦1间,有门。前设月台,月台的前方及左右两侧各有踏跺,正面踏跺中部有雕饰云龙的御路石雕。殿宇四周,有宽2米的回廊及汉白玉石雕栏板和望柱,须弥座式台基,外有全浮雕散水龙头,共60具,四隅各有大螭首4具。仍然保留有当年那种宏伟壮观的气势。
在明陵中祾恩殿内立碑只有显陵独具,御制《加上尊谥记文碑》于嘉靖七年(1528年)制成,并&ldq"侍郎严嵩诣陵竖立&rdqu"地,碑文无法核读,在《兴都志》卷五录有全文。
35、陵寝门有何作用?
祾恩殿北为陵寝门,又称琉璃花门,是内罗城第二进院落的入口,具有区分陵寝上下宫的功能。
从明代帝陵的祭祀和规划布局来看,陵寝门以南的区域,没有&"&r"义,而&l"rdquo;特指陵寝门以内的部分。陵寝门以南的一些建筑意义:均为供神主享纳日常馐膳(音xiūshàn,进食)和存放各种祭祀用的神御物。陵寝门以北的区域,据明(尤其是清)代的典章制度规定,只有在皇帝谒陵或皇帝侍奉太后谒陵等场合才能进入。皇帝不能从事祭祀时,礼部的官员要在重大节日,如先帝、后的忌辰或者每年清明时,代替皇帝进去祭祀和在宝顶举行覆土礼。实际上这些礼仪也可说明陵寝门以北(除玄宫)具有上宫的性质。而陵寝门作为划分上下宫区域只是象征意义,是为了增强后寝部分的神秘之感。
陵寝门是由三座单檐琉璃花心墙组成。中门与祾恩殿后抱厦之间建成高出前院地面的小月台,台上铺筑石板作为神道,月台两侧分别配置踏跺,成为别具一格的特例。这一做法以及祾恩殿后加建抱厦,均效法北京明十三陵中的景陵,与《承天大志》记载的&l"陵殿如景陵制&rd"合。现仅存残墙。
36、石五供有何意义?
二柱门北为石五供和石供案。这一组建筑虽然是象征性的,但它所处的位置却是十分重要的。每次帝、后、妃们来谒陵,都要在石五供前奠酒、行礼、举哀;而即使贵为宗室、大臣、随驾、近臣也只能在陵寝门处按翼排立,根本不能走近石五供。
石供案为须弥座式,上枋刻缠枝莲花,上下枭(xiāo)刻仰覆莲瓣,束腰为绾花结带图案。五供置于石供案之前,底座均为三足鼎形平圆盘。正中为石香炉,炉为三足鼎形,炉身和炉顶各用一块玉石雕成,炉身圆浑,炉耳和炉沿均雕回纹图案;炉顶雕刻龙盘海水寿山石,似火焰;炉足外侧均呈饕餮(音tāotiè,恶兽名,古代钟鼎铭器多铸此兽形作为装饰。)头状。香炉两侧,设石蜡台、石花瓶各一。石五供只是象征性的,并没有实际用途,但它却象征着皇陵香烟永旺、神火不灭、仙花常开。让长眠于地宫之内的皇帝、皇后时刻都在饱纳着后代子孙们的供养。
37、《皇明御赐祭文》碑是哪一年树立?
供案东侧建一座碑亭,平面呈正方形,亭已毁,现存残墙。碑亭南向开一券门,面阔、进深6.3米。亭内正中立有"皇明御赐祭文&",此碑是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竖立。碑为龙首龟趺碑,通高3.45米。由于几百年的风雨剥蚀,碑文不是十分清楚。
根据碑上记载,祭文5篇:第一篇皇帝遣武安侯郑纲赐祭;第二篇祭文残缺,实际上也是武宗皇帝遣武安侯郑纲的赐祭文;第三篇慈寿皇太后遣本府承奉正张佐赐祭;第四篇宪庙皇妃遣本府承奉副黄英赐祭;第五篇则附载各衙门文武官员,太傅定国公徐光祚等致祭之文。以上均为正德十四年(1519年)十月,前来的祭祀文,只是在时间上略有先后。此碑现存方城明楼东侧,《兴都志》卷四,录有祭文,但与碑文不能吻合,缺少第5篇。
38、《皇明谥册志文》碑是谁所赐建?
供案西侧建有一碑亭,此碑亭为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武宗毅皇帝御赐所建。建制与《皇明御赐祭文》碑亭相同,亭已毁,面阔、进深6.3米,现存残墙。亭内立有龙首龟趺碑,通高3.48米,碑文较清晰。
此碑记载了,兴献王朱祐杬生平简历及武宗皇帝对叔父一生的评价。评价是非常的高,&"厚恭慎,人无间言&r"叔父兴王的去逝,非常的痛心,并辍朝三日,也就是特停止三天上朝以至哀悼。
39、方城明楼有何用途?
石五供北面,有一座雄伟高大的城楼式建筑,建于嘉靖六年(1527年),这就是显陵的标志性建筑——方城明楼。石五供、供案与方城明楼相互映照,在低矮的五供台的衬托之下,方城明楼显得更加雄伟高大。
方城为正方形须弥座,面阔、进深皆为22.2米,台基一层,正面设礓?与地面相连,正中设券门一道,券门甬道直通宝城,左右设有御道礓?以供上、下明楼。
方城上东、西、南三面有雉堞,北为女墙,正中建明楼。明楼四面各开一道券门,券脸石上雕刻六龙戏珠图案。明楼为&l"歇山顶式建筑,方梁斗科,碾玉点金,天花顶板,金莲水藻,檐设铜丝罘罳。&rd"中间悬挂着用正楷写的&ld"rdquo;二字的牌匾。楼内立一通碑,此碑叫&ld"&rd"写睿宗&ld"rdquo;及&ld"rdquo;的碑。方城明楼的修建是供奉&ld"&rd"建筑。
因明楼建在了方城之上,成了全陵最高的建筑,登临远眺,全陵尽收眼底,可惜明楼屋面毁于明末兵火,1991年维修复原。
40、明显陵圣号碑为什么无庙号?
圣号碑即明楼碑,在明楼正中,碑额篆书"大明&"字,碑身楷书&"睿献皇帝之陵&"个大字,是嘉靖皇帝亲笔所书,御制而成,题刻无庙号,与明代其他帝陵圣号碑有别。
据《明世宗实录》记载:&"睿献皇帝&r"谥,始定于嘉靖三年(1524年)三月初一。其中,&l"&r"恭睿圣之意;&l"rdquo;为聪明睿智之称。嘉靖四年(1525年)三月十五,确定添设该碑于显陵;至嘉靖七年(1528年)闰十月二十二日,该碑才与《御制新记文》碑同期立于显陵。
嘉靖十八年(1539年)十月十七日,嘉靖皇帝母亲蒋氏南祔显陵与其父朱祐杬合葬时,以尊谥未备,命&l"祖陵碑,用木厢刻、重题圣号,不必磨砻&rd"陵碑是怎么回事?《明世宗实录》记载:嘉靖十七年(1538年),嘉靖皇帝对礼部大臣说:&ld"之兴,始皇祖高皇帝(朱元璋)也;中定艰难,则我皇祖文皇帝(朱棣)也。二圣同创大业,功德并焉,宜称祖号。&rd"陵&ld"&rd"ld"rdquo;为&ld"rdquo;。但当时明楼内&ld"&rd"有&ld"皇帝之陵&rd"世宗不忍琢伤旧号,命用木制刻新庙号&ld"皇帝之陵&rd"上。
因此,显陵&ld"&rdq"dq"&rdq"碑,更改为&ldq"献皇帝之陵&rdq"上。可惜到明末时,木碑被烧毁,原迹石碑也砸成数断,但中间&ldq"帝之陵&rdq"保留了下来,所以至今此碑仍无庙号。于1997年维修复原。
41、何为谥号与庙号?
所谓"谥号&"叫谥法,它始用于周朝,秦始皇时废除,汉朝重新使用。谥号是对皇帝一生功过德行高度概括的言辞,有褒贬之意。谥号一般是先帝去逝后,由礼官议定,经新任的帝王&"上&"但也有后嗣皇帝继位后再添加谥词的。因此,皇帝的谥法字数很多,但都是单数,明朝一般都在十九个字。不过,谥号并不是皇帝、皇后才有,臣民也有,但一般是为国家作出特殊贡献的人,由朝廷赐给的。
所谓&"号&r"皇帝死后升太庙奉祀的排列名号,一般都用一个修饰限定的字来区别,它具有体现辈份,又有对帝王功德品行的概括。在明代此法以明太祖立中,以下各辈按&l"右穆&r"排列。如:太祖的&l"’为&l"&r"l"&r"l"&r" 嘉靖皇帝续帝位后,追尊其父庙号为&l"&r"ld"dquo;的含义是&ld"圣&r"其父谥号全称为&ld"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俭敬文献皇帝&r"一般不称其全称,谨以最后三个字取代,简称为&ld"&r"核心字&ld"dquo;具有&ld"智&r"ld"圣&r"义,对其评价是非常高的。
42、月牙城有何作用?为什么人们叫这个小院为哑巴院?
穿过方城甬道,北面是一个小型院落,因防止宝顶封土的流冗,前部建有弧形砖墙挡住封土,并与方城两侧的宝城墙内壁相接,形成了一个封闭的月牙形院落,称牙形的墙体为"月牙城&"月牙城的两端各建有上宝顶的台阶及排水涵洞。而方城与月牙城之间的院落,人们又俗称为&"巴院&"哑巴院正对方城券门洞,建有琉璃影壁一座,从影壁向南的地面上有一段神道,这里是全陵神道的终点。方城两侧各有礓?转向蹬道,可达明楼、宝城上。所以,只有修建&"牙城&"而空出&"巴院&"才能保证方城甬道和方城两侧礓?的畅通。因此,它们发挥的是建制上使用功能。
哑巴院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在当时实际上却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功能。院内的琉璃影壁表面上起着美化装饰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完全起到一种屏障的作用,遮挡着地宫的入口,如果没有这座影壁,一眼就可以看出地宫的甬道券脸。虽然未必所有陵寝地宫入口都在此处,但在此处建琉璃影壁以遮挡地宫的入口,却形成了规制。因历朝专制帝王都实行厚葬,把大量奇珍异宝葬入地宫,然而又担心陵寝被盗。如何有效地防止地宫被盗,地宫入口的保密自然成了关键。因此,传闻营建陵寝时,为了保守地宫入口的秘密,凡建月牙城的工匠都是哑巴,他们白天休息,夜间施工,在上工下工的路上都蒙着眼睛,使他们不识路途,不知道施工的地点,完工后,把他们遣送到人烟稀少的边远地区居住,通常把这种由哑巴修建的院子叫&"巴院&r" 这只是传说而已,不足凭信。哑巴虽然不能说话,但他们之中不乏有会写字、绘图之人,用手势打哑语人人都会,所以完全可把地宫入口的秘密泄露出去。到底为什么叫哑巴院?这哑巴院的叫法应该是从礼仪上来讲的,每次陵寝举行祭祀大典时,无论是皇帝亲自祭祀,还是遣官祭祀,有资格进入陵寝门内的人不多。但进入陵寝门至哑巴院,就不允许大声喧哗或者说话,必须是恭恭敬敬,而且是肃静,以免惊扰了长眠于地宫里的先祖神灵,以示尊敬。所以,称之为哑巴院。这也只能说明是专制社会的最高统治者故弄玄虚,增加神秘色彩的结果。
43、明显陵为什么有前、后两座宝城?
在历代帝陵中,"一陵两冢&"建制除显陵之外,可谓绝无仅有。明显陵建有两座宝城,其一,与墓主身份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二,是发现地宫渗水后,嘉靖皇帝决定增建地宫及后宝城。
前地宫始建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是兴献王朱祐杬死后按藩王规制所建。但根据前宝城砖文确定,前宝城是加建于明嘉靖四年(1525年)至嘉靖七年(1528年)。当年嘉靖皇帝继承皇位之后,追封其父母为帝后,由皇家支系变成了皇室正统。一个一天皇帝都未做过的藩王,其灵位进入太庙供奉,陵墓也由王陵变为帝陵。此后,逐年增修,扩建成一座规模宏大的帝陵。
后地宫及宝城建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是墓主人被追尊为皇帝后所建造的宝城。嘉靖十七年(1538年)十二月,其母章圣皇太后病逝,如何安葬其母亲,嘉靖皇帝犹豫不决。一面督建天寿山之陵宫;一面派锦衣卫指挥赵俊星夜驰赴显陵,启视显陵玄宫,发现地宫渗透有水,保存较差。嘉靖皇帝越想心中更是忐忑不安,于是,在嘉靖十八年(1539年)二月,决定南巡承天,躬视显陵,亲临调度&l"二圣之心&rd"皇帝到达承天府第二天就拜谒显陵,在纯德山降辇,稽首(行叩拜之礼)。&ld"陵山,立表于皇考陵寝之北,周览久之,命改营焉&rd"定了显陵新玄宫及后宝城图式。两座宝城之间以瑶台相连,构成一个相互关连的整体。因而,显陵形成了特殊的格局——&ld"冢&rd"ld"宝城&rd"建制。
44、瑶台有什么用处?为什么叫瑶台?
瑶台建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呈长方形,长50米,宽14.4米。从表面上看它是一个平台,无多大实用价值,实际上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前地宫及宝城加建于嘉靖初年,而后地宫及宝城修建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墓主被追尊为皇帝后,按帝王规格建造。这两座宝城的修建时间相差近20年,而以瑶台相连两座宝城,使其构成了一个相互关连的整体。
瑶台,是神话传说中神仙聚会的地方,显陵前、后宝城之间以瑶台相连,寓意主人的灵魂已进入仙境。在我国古代有一个传统习俗,那就是人死了以后是不能见天日的,而显陵墓主兴献王已经埋葬了20年,要把他的尸体从前宝城移至后宝城,那该怎么办?相传,工匠们在瑶台下建有一条长长的甬道,这甬道使旧地宫与新地宫相连贯通。因此,在嘉靖皇帝的父亲朱祐杬与母亲蒋氏合葬时,其父亲朱祐杬的棺椁,就是从瑶台下这条甬道运往后地宫的。
根据文献资料记载,嘉靖十八年(1539年)四月,嘉靖皇帝决定将圣母慈宫南祔之后,便让工部对显陵的营造要&l"完工&rd"迎献皇后梓宫合葬于此。七月十五日&ld"宫成&rd"月初六,&ld"梓宫护送至承天&rd"顾璘、鲍忠、崔元、温仁和等,便择吉日,&ld"启献皇帝梓宫&rd"ld"与献皇后梓宫奉安于祾恩殿&rd"日闰七月二十五日&ld"新寝&rd"足于说明献皇帝梓宫不是从瑶台甬道运往后玄宫的,瑶台只是一个砖石结构的实型城台。
45、宝城的挑头沟嘴有何功用?
在历代帝陵中,显陵有其特殊的格局 ——"一陵两冢&"呈&"infin;&"形,因其墓主身份变动而修建有前、后两座坟冢,围绕坟冢建有两座圆形宝城。前、后宝城,北高南低,宝城从外观上看,像一个封闭的城堡,高6米,内侧置女墙,外侧雉堞(垛口)林立,中为马道,用金砖铺墁,前宝城宽1.93米,后宝城宽2.3米。为便以宝城马道排水,特意在两宝城垣外安置了挑头沟嘴,挑头沟嘴俗称排水龙头。后宝城垣外设排水龙头16具,前宝城垣外设排水龙头14具,瑶台东西两侧各4具。这些排水龙头的做法,与天寿山前七陵宝城的排水龙头的做法有所不同,他们是向内制作,而从显陵之后,修建的永陵、定陵是向外制作,在外观上显得更壮观。
宝城的挑头沟嘴有两种意义:其一是实用性。每逢下雨时,可及时向外排吐环道积水,以便环道干爽,和减少宝城内的积水量,以免地宫渗水。其二是装饰物。挑头沟嘴是全浮雕兽头,名螭(chí,古代传说中没有角的龙)首。螭,是传说中龙的9子之一,性好水。每个螭首均由一块汉白玉全浮雕刻而成,云纹细腻、生动。前汉司马相如认为,螭即蛟龙也,相传蛟龙凶悍无比。而这些螭首均朝着四面八方昂首凶视,令人望而生畏,使之威严壮观。同时,古代也是借此物之威力,保卫亡灵,显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
46、地宫与金井有什么讲究?
陵址的选定首先要确定金井的位置,而金井的位置就是地宫的所在,这个程序俗称"点穴&"这在专制社会是非同寻常的,皇陵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禁地,充满了神秘色彩。而皇陵地宫的金井又是神秘色彩最浓重的部位。长期以来,金井引起了许多人海阔天空的遐想,产生了许多离奇古怪的传说。据说在兴献帝去逝之前,在松林山中有一居民,名叫方聪,常梦见兴献帝坐在他家大堂之上,到兴献帝驾崩之后,方士们选择吉壤时,也相中此地,蒋妃和嘉靖听说后,十分欣喜,于是召方聪入王府,赐其三百两黄金,让方聪迁往东桥的方口。而方聪所住之处就成了显陵现在的&"穴&"
穴中的位置就是&"井&r"金井的神奇作用其实是风水家们故弄玄虚、专制统治者有意炫耀而形成的。实际上金井并无神奇之处,它的真正价值和神奇之处体现在陵寝的营建方面。
金井是地宫中央挖掘出的一个中心探井,从建筑角度来看,它决定着地宫及整座陵寝各建筑的具体方位和布局。不仅是地宫的核心,也是全陵的核心。实际上它更具备风水学的意义、地质的探勘、建筑的设计标志等,足见金井的位置至关重要。所以,在营建陵寝时,首先要确定金井的位置和井内原山吉土的高低,即&l"&rd" 据清史陵工档案记载,吉地造定,陵寝建筑设计呈览&ld"rdquo;后,由礼部慎重选择吉日良辰,并经皇帝批准定下兴工动土时日。届时,行典礼,祭告山神、后土之神、司工之神。然后破土开挖地宫基槽,基槽开挖之前,先搭起一座双层罩棚荫护整个大槽,在穴中正下方,自基槽原有土层中留下一个土墩,立于大槽中,土墩的土称&ldq"&rd"整个陵寝建筑中轴线上留下的惟一标志墩。相传&ldq"&rd"日、月、星三光,所以必搭双层罩棚,预防流失&ldq"颜&rd"寝竣工后,要陆续把一些珍贵的珠宝、物品放入金井内,以寻求吉利和神灵的庇护。其实,这些习俗至今也有。
1980年,有关部门发掘、整理清西陵崇陵地宫,曾在光绪帝梓宫下的金井中出土金质、银质、珐琅质怀表,珠宝以及光绪帝生前脱落的一枚臼齿;还出土大葬时用黄绫布包着置入金井的黄土(吉土)约半斤。出土实物证实了清档案关于金井典仪方面的记载。
47、明显陵是怎样预防地宫渗水?
历代陵寝大多数都是依山而建,山洪水较多,且地宫深在地下,到了雨季,地宫里就难免会出现渗水。那么古代建陵大师们是怎样预防和排除地宫里的渗水呢?
根据明朝发掘的定陵及多座王墓来看,一般预防地宫渗水有两种方法:一是用石灰层隔离,起着防潮和防渗水的作用。二是建造完备的排泄系统。
明显陵因早期的建筑是王墓初改规制,排水系统不是十分的完备,因此,在其母章圣皇太后病逝之后,到底是北迁还是南祔之时,嘉靖皇帝特派大臣前期查看显陵,发现地宫(前地宫)渗透有水,保存较差。于是就引发了嘉靖南巡,并钦定了显陵新玄宫及宝城图式,也就是今天的后宝城。
根据显陵现有的建制,可以清楚的看到后宝城的排水系统要比前宝城更为完备,在哑吧院内两侧地面设有七星沟漏,也就是地面的渗水孔,渗水孔呈漏斗形状,口面为方形,直径0.9米,渗水孔与地下的龙须沟相通,一旦下雨,宝城的积水,就可以通过渗水孔排到龙须沟,然后直下九曲河,既保持了陵院内的干燥,又避免了地宫渗水之虞。
48、明显陵为什么有内、外罗城?
显陵作为独立的陵区,在陵区周围建有高墙,与陵宫区围墙相对,分别称为外罗城和内罗城。
内明塘之北为内罗城,内罗城是陵宫区最神秘的地方。内罗城取&"方后圆&r"面图形,其内主要建筑有祾恩门、东西燎炉、东西庑、祾恩殿、陵寝门、二柱门、石五供、方城明楼、前后莹城等,是陵寝重要祭祀场所和帝后寝宫重地。前朝建制,形成方形院落,多为活着的人活动之所,故方形而像地,是祭祀的主要场所;后寝,形成圆形院落,形圆而像天,圆形的宝顶、宝城为其寝宫,是埋葬帝后的地方,为帝后久居之处。整个院落又反映了中国古代&l"地方&r"学思想。其实,这种格局在府第、衙署、豪门大户之家也都有体现,往往把宅院的前部作为处理公务、接待宾客的地方,而把后部作为眷属活动居住的区域。
而外罗城的修建主要是加强陵园的的防护及帝制社会集权的体现。在天寿山前七陵建制没有单独的外罗城,只是在天寿山陵区周围险要关口建有防卫森严的军事防御建筑。显陵之后,嘉靖皇帝在为自己修建永陵的时候,为了陵寝的庄严肃穆和安全,特在陵寝区围墙之外,加建了外罗城一道,并为后世的定陵所仿效,形成了独特的帝陵制度。因此,可以说显陵的外罗城是永陵、定陵外罗城的先声。明陵中用三道陵墙加以围合只有显陵、永陵、定陵三陵。而永陵和定陵的外罗城被清代继承,亦称为罗圈墙。
明显陵的外罗城修筑于嘉靖十八年(1539年),以新红门为起点,围绕整个陵园,随山峦起伏建有一道庞大的外罗城。根据史料记载,&ld"回一千零四十七丈五尺五寸(约合3489米)&rdq"~6米不等,厚1.6米,黄琉璃瓦覆盖。罗城南北两端较窄,宽约300米,中间最大宽度达464米,南北通深1656.5米,呈&ldq"dquo;形状。&ldq"dquo;在风水术中被认为不仅能绕气护生,而且是神仙所佩之法器,寓意神圣吉祥。同时蜿蜒的城墙顺山势起伏,避免了建筑外在的生硬感,使之与自然环境更加和谐。整个陵园建筑在外罗城包围之中依山间台地依次布列,层层推进,使整个陵园雄伟壮观,非常有气势。
49、明显陵还建有哪些附属建筑?
根据文献记载,显陵还有很多附属建筑,结合环境整理已清理了一部分建筑遗址,还有一些建筑物有待考证发掘。
在祾恩门东侧的一些附属建筑,基本已毁,但遗址尚存。现为显陵管理办公之地。
神库 为存放祭品及原料的地方。原有正房7间,左右厢房各5间,后连房11间,门1座。为单檐歇山顶式,琉璃黄瓦,古朴大方。可惜现仅存大门及两侧围墙。
神厨 建于嘉靖二年(1523年),为专门制做肉食祭品的地方。坐东面西,正房5间,左右厢房各3间,门1座,现存遗址。
奉祀房 是生产和供应祭祀所用的面糖酒果等的地方。原有门1座,前后房共6间,旗台1座。遗址有待发掘。
宰牲亭 一座,重檐歇山,为宰杀祭祀用牛羊的场所。亭已毁。
水井亭 一口,井亭为单檐式顶。据说,祭陵时不能用纯阴之水,所以井亭的顶部透天,以使日月星三光照入井内。井亭已毁。
在祾恩门西侧,也就是以神路为中轴之西,居于陵区中部的一些附属建筑:
神宫监 是嘉靖三年(1524年),由司香衙门改为神宫监。双重门,门房有6间,司香内官住房共有21间。前厅穿堂,后厅及厅后正房各5间、杂房45间。现仅存遗址,已初步发掘,基本摸清了占地范围及主体建筑的遗迹。神宫监是守护陵园,司香火,供洒扫,掌管陵园的钥匙以及管理陵园果园,菜园等事务的人居住的地方。
朝房 又名斋宿房,是为祭祀官员歇宿的地方。门1座,房9间。
陵户军户直房 建有一所,房子20间;
礼生乐户直房 建有一所,房子20间;
巡山铺 建有一所,是5间,这些遗址有待发掘。
外罗城之外的一些建筑:
果园 建有一所,根据文献记载,在外罗城之东,周回312丈。厅3间,后楼3间,左右房22间,门双重,井1口。遗址待考证。
菜园 建有一所,外罗城之西,周回100丈。正房3间,左右房10间,门双重,井2口。2000年在清理搬迁农户基址时,发现在外明塘西200米处,有原始遗址,是否为菜园居所,有待考证。
更铺 围绕外罗城还建有8处。
显陵卫 建在纯德山南二里的黄伞庙(今皇城村一组),是专护卫显陵的军部。
50、明显陵建制有哪些独特之处?
明显陵在明代帝陵中,不但具有非常突出的承前启后的地位和意义。而且,还因特定的历史背景、人文审美、地理环境形成了许多自己的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风格。
第一,一陵双冢。在明代陵寝中,独显陵有两个宝城,中间有一瑶台的特殊格局,且每个宝城都建有一套月牙城、哑吧院和琉璃影壁,并有独立的排水系统。
第二,内、外罗城。作为独立的陵区,显陵在陵区周围建有高墙,与陵宫区围墙相对,分别称为外罗城和内罗城。明陵中除皇陵外,用三道陵墙加以围合只有显、永、定三陵。
第三,御沟。以其形式明确结合风水意向的&ld"形&rdq"称为&ldq"rdquo;,是显陵陵区的主要排水设施。虽然明代各陵都非常重视陵区的排水、泄洪,开挖或利用天然河流形成御沟,然而显陵御沟以其排水体系之完善、体现风水理论之完美,与前七陵形成显著的区别,成为显陵文物特色和旅游资源中的重要内容。
第四,内、外明塘。是现在已知明代陵寝中的孤例。显陵在规划布局中,可能与睿宗和世宗笃信道教有关,按风水意向设计了内、外明塘。
第五,祾恩门两侧精美的琉璃影壁,为明代各帝陵所无。
第六,显陵碑亭数量众多。从敕封纯德山碑算起,已经发现或者是有文献记载的有纯德山碑、敕谕碑、睿功圣德碑、纪瑞文碑、纯德山祭告文碑、加上尊谥记文碑、御赐祭文碑和御赐谥册志文碑、圣号碑等九通之多,除建于祾恩殿内的加上尊谥记文碑外,都建有碑亭,远非明代其它帝陵可比。
2004 版权所有 Copyright 明显陵文化旅游景区 鄂ICP备170202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