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显陵相关人物事件及景点
51、兴献王朱祐杬一生如何?
《兴都志》记载,兴献王自幼"天资奇伟,气禀清纯&"其父宪宗皇帝恩宠有嘉,并亲自抚字教诲说:&"究经史,可以进学;惟修仁义,可以成身;惟行孝悌,可以厚天伦;惟尚节俭,可以立风教。永保于悠久。"这一些都使兴王在人生的旅途中,得以尊行。兴献王12岁时,在西馆肄(音yì,进修)学,皇兄孝宗皇帝还命大学士刘吉传授《论孟》诸书、诗词和书法。兴王非常勤奋好学,很少参与同辈的消遣活动,而纵情于经史、文学、医术之中。弘治三年(1490年)十月,15岁兴王出居诸王馆,孝宗又命承奉李稷、长史张景明等内外数十人辅导随侍。
弘治四年(1491年)九月,孝宗皇帝敕封国于卫辉(今河南汲县)。兴王以卫辉"土瘠而民贫,且河水为患&"由,要求改封国都于湖广安陆州。当孝宗皇帝命建兴王藩府于安陆州德安时,兴王又奏请改建于安陆(今钟祥市)。因为在此之前,有郢、梁二王旧邸建于安陆。(郢靖王,为太祖朱元璋第23子。梁庄王为仁宗朱高炽第9子。先后封藩钟祥,均无子,除封)。
弘治四年(1491年)十二月,孝宗皇帝为年仅15岁的兴王册立王妃蒋氏。
弘治七年(1494年)八月十六日,兴王拜辞大峪山先祖各陵,回京后,上书皇兄恳请母妃邵氏一同前往藩国就养,孝宗以兴王年少,且祖宗无此先例加以劝止。九月十八日,兴王携王妃到奉天门拜谢皇兄,带着皇兄敕封的金册、玉宝系腰,告别了皇宫生活,启程前往安陆州,孝宗及朝中文武百官送至午门外。随行官属有承奉(官名)李稷(jì)、金畋(tián),典宝杨琇等10人,内伴读张佐等42人。长史张景明、袁宗皋(gāo),审理刘儆,纪善孙寿等24人,仪卫李翔、张英等9人,群牧所千户骆胜、陈政等14人,共计百余人。兴王一行由大运河南下,沿长江而上,从武昌溯汉水至封地安陆州。
弘治八年(1495年)二月十六日,兴王入住兴王府。兴王就藩后,谨慎而严明,勤于政务;增修城池,赈灾救民;推行教化,潜心诗书;累受皇兄嘉奖,可谓隆治一国。兴献王乐善好古之心,对天时人事、古今变故,考究极深,颇有造诣,其文学功底亦十分深厚,初到封国就率侍臣登临城西阳春台,作《北望赋》坦露了自己对皇室亲人的思念,后又作《阳春台赋》、《汉江赋》二赋以自儆,著有《恩纪诗集》、《含春堂诗集》及杂著序记等共计千余篇,"体裁之工,词藻之富,虽儒生文士所不能及"。《明史•睿宗兴献皇帝》记载,朱祐杬"嗜诗书,绝珍玩,不畜女乐,非节日不设公宴",是个比较好学和不甚奢侈的亲王。相传,他到湖广就藩时,行舟至龙江,有慈乌数万绕舟,到了黄州又出现这一祥瑞现象。他到封国后,发现当地有迷信巫师,而轻视医药的习俗,就"造布良方,设药饵,以济病者"。长史张景明将自己写的《六益》一书献给兴王,兴王便赐张景明以金帛,并说"吾以此悬宫门矣"。
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十七日,兴王朱祐杬病死于兴王府后寝宫,享国26年,享年44岁。病逝的消息传出后,境内的老百姓们,号哭捶胸,痛心而陨绝,就象死了自己的亲娘似的。
兴献王中年辞世,其一生恪守祖训,报效朝廷,&"谨而臣事两朝(弘治、正德)&r"次受到嘉奖。守备太监杨保在进呈嘉靖皇帝的奏折中将兴献王一生事迹总结为32条&l"养、宗正道、禁异端、躬节俭、杜淫巧、敬神明、笃孝敬、去奢侈、却进献、溥恩泽、正圣心、优老臣、慎刑罚、舒民困、崇圣学、礼大臣、赈荒旱、救水灾、轻禄利、广仁恩、感祈祷、济不给、助边患、固城池、优乡宦、资忧制、惠去官、恤民隐、谨礼度、悯故官、育人才、远倡优。"
52、兴献王妃蒋氏的一生如何?
王妃蒋氏,北京大兴县人,是嘉靖皇帝朱厚熜的生母。生于成化十三年(1477年)二月初三日。弘治四年(1491年)十二月,册立为兴王朱祐杬王妃。弘治七年(1494年)九月十八日,与兴王就藩安陆。嘉靖入继大统后迎进皇宫,初称兴国太后,嘉靖三年(1524年),上尊号为本生章圣皇太后,同年,引用张璁等言,又尊称蒋氏为圣母章圣皇太后。嘉靖七年(1528年),上尊号"慈仁"。嘉靖十五年(1536年)又上尊号"康静贞寿"。嘉靖十七年(1538年)十二月病逝,享年62岁,尊谥全称为"慈孝贞顺仁敬诚一安天诞圣献皇后"。
王妃蒋氏为锦衣卫中兵马指挥蒋斆(音xiào)之女。蒋斆为汉代蒋子文的后裔,直隶徐州人。其高祖蒋旺因功迁京营,为都指挥佥事。曾祖蒋彦、祖父蒋明善、父蒋兴均世袭其官。其兄蒋斌以功迁都指挥同知,宗族咸居京师。蒋斆以女而贵,封中兵马指挥。兴王就国安陆时,蒋斆与妻子吴氏从之。正德四年(1509年),蒋斆病逝,追赠蒋斆为玉田伯,妻子吴氏为夫人,葬于城东双桥尚家畈(今钟祥市双桥镇)。蒋斆没有儿子,兴王令其兄之子蒋轮为之后。
蒋氏,是一个通情达理,知文弄墨,日诵诗书,挺有主见的贤淑之人。一生生有二男一女。早在兴王府就著有《女训》12篇。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兴王病逝之后,由13岁的朱厚熜袭世监理王府政事,蒋氏扶持幼子,把兴王府管理得井然有序。
正德十六年(1521年)嘉靖继承帝位,第3日就遣官迎母亲进京奉养。然而,七月,兴献王妃蒋氏,从安陆旧邸登舟北上,十月四日,抵达北京正东的通州城,当她听说自己当作王妃而不是当作皇太后迎接,自己的儿子将被迫称她为叔母时,她说:"安得以吾子为他人子!"蒋氏拒绝进入京城,并要即刻返回安陆。嘉靖听说后,流着眼泪找皇太后张氏说,愿避天子之位,和母亲一道返回安陆。朝廷和皇室既已拥立新帝,又不想废黜,也不想接受嘉靖的退位,于是礼部尚书毛澄提出了妥协立场,经与太后商议,张太后懿旨(yìzhǐ,指皇太后或皇后的命令。)遵兴献王和蒋氏为兴献帝、兴国后,朝廷还接受了嘉靖为迎接他的母亲而提出的从大明中门进入的最高礼仪。这时,蒋妃才同意进入京城,嘉靖在午门内候迎。至此,嘉靖初年的政治稳定,与他母亲是分不开的,母亲是他的精神支柱。
嘉靖十七年(1538年)十二月初四日,章圣皇太后蒋氏经过3年的疮毒折磨,不治而崩,弥留之际,蒋氏留下遗诏:一,死后陪葬献皇帝左右;二,让诸王室及文武百官要竭力辅佐皇帝;三,治丧从俭。圣母蒋氏的病逝和如何安葬其母成了国家大事,而实现圣母的遗愿,就是对圣母最大的孝尊,嘉靖考虑再三,最终将圣母与其父合葬于承天府(今湖北钟祥)的显陵。
53、兴献王朱祐杬有多少子女?分别如何?
兴献王朱祐杬一生有子女四人,子二人,女二人。
长子朱厚熙,兴献王妃蒋氏所生,生于弘治十三年(1500年)六月十二日,5天之后病死。葬于兴都城东30里清平村双桥山(今钟祥双桥镇)。嘉靖三年(1524年),嘉靖皇帝以香木等代黄金追册为"岳王",谥号"怀"。在明朝留有内外官员守护园寝。
长女常宁公主,兴献王妃蒋氏所生,生于弘治十四年(1501年)十月十六日,4岁病死。葬于兴都城东30里双桥山(今钟祥双桥镇)。嘉靖四年(1525年)追册为"常宁公主&"在明朝留有内外官员守护园寝。
次女善化公主,生于弘治十六年(1503年)六月二十八日,兴献王淑妃王氏所生,于正德八年(1513年)五月初一日病死,年甫10岁。葬于兴都城东15里丘公塘(今钟祥市郊)。嘉靖四年(1525年)追册为"善化公主"。在明朝留有内外官员守护园寝。
次子朱厚熜,生于正德二年(1507年)八月十日,兴献王妃蒋氏所生,12岁袭为兴王,14岁继皇帝位,年号嘉靖,在位45年,享年60岁,葬于北京十三陵永陵。
54、嘉靖皇帝朱厚熜出生在哪里?为什么会登上皇帝的宝座?
嘉靖皇帝朱厚熜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八月初十日中午,出生在兴王府凤翔宫(今钟祥市二中旁)。后又改出生之地承运殿为龙飞殿。据《兴都志•典制一》记载:"世子降生,宫中赤光烛天,卿云见于翼轸,天空紫色祥云密布,黄河水清三日",预示真命天子的出世,正所谓吉人天象。
兴王府起建于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兴王朱祐杬于弘治七年(1494年)就藩于此。13年后嘉靖皇帝朱厚熜出生,12年后兴王朱祐杬病逝,武宗皇帝谕诏堂弟朱厚熜袭为第二代兴王,摄政兴国国事,仍敕承奉张佐、长史张景明、袁宗皋等协心辅导。朱厚熜自幼聪慧好学,吟诵诗词,学习古籍,兴王还躬亲指教,让他参加王府的一切例行仪式和典礼。所以,朱厚熜从小就熟悉王府的礼仪规矩。兴王死后,12岁的朱厚熜在母亲支持和帮助下,将王府管理得井然有序。
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十四日,武宗皇帝朱厚照因病崩逝。武宗即位时年方15岁,从小养成贪图玩乐的坏习惯,一生在生活上荒淫放荡,贪图女色,但却无子女。对于朝政大事宠信宦官佞臣。武宗临终之前,竟然对谁来继承帝位这个"国本"问题,也未留下遗诏,只告诉身边的服侍太监,由他母亲——慈寿皇太后张氏与辅臣商议定策。
经内阁首辅——大学士杨廷和与慈寿皇太后协商,决定由兴献王的长子,武宗堂弟——朱厚熜继承皇帝位。因为在当时的皇室宗族中,无论从年龄,还是素养朱厚熜都是最适合的。
正德十六年(1521年)四月二十二日,袭封为兴王不久的朱厚熜应诏被迎往北京入继大统。从此离开了生活14年的兴王府,年号嘉靖,以正德十七年(1522年)为嘉靖元年。55、嘉靖皇帝朱厚熜一生如何?
嘉靖皇帝朱厚熜,是明朝第十一代皇帝。宪宗孙,武宗堂弟,兴献王朱祐杬次子。明正德二年(1507年)八月初十日生于兴王府(今湖北钟祥)凤翔宫。正德十六年(1521年)四月二十二日遵奉祖训"兄终弟及"进京继堂兄——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之位,次年改元嘉靖,在位45年,享年60岁,死后葬北京十三陵"永陵",谥号"钦天履命英毅圣神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庙号"世宗"。
嘉靖一朝,为明中叶阶段,由明盛到衰落的转折时期。朱厚熜其人,有振兴之志,中兴之举,又有偏执之性,荒政之嫌。所以后史对其评价褒贬不一。
从反面评说,其为政为人有三个特点:
其一,忠奸不分、政治腐败。当政时期,大学士杨廷和为了开创嘉靖新政,吸取了武宗荒政的深刻教训,特地为朱厚熜草拟了登极&l"&rd"德期间的一切弊政,均进行大胆厘革,振兴了嘉靖朝纲,维护了封赏制度的严肃性,还大大地减轻了国家负担,臣民称快,天下叫好,可惜好景不长。朱厚熜为了独掌大权,而引发了明嘉靖初年的"大礼议",使朱厚熜变的忠奸不分、喜欢谗谄、不纳忠言。杨廷和、毛澄、汪俊等大臣因敢于直言,在议礼问题上违背了朱厚熜的宗旨,被迫辞官。此后,内阁大臣均在朱厚熜面前唯唯诺诺,在政治上无所建树。特别是严嵩专权后,朝廷政治日趋腐败。
其二,喜怒无常,残酷严厉。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十月二十一日夜,紫禁城内曾发生一起宫女谋杀皇帝的事件。宫婢杨金英、苏川英等乘朱厚熜醉卧西宫时,将绳索套在皇帝的脖颈上,想将其勒死,不幸计虑不周,没有奏效。其中有个叫张金莲的知事不妙,奔告皇后赶往抢救,朱厚熜才保住了性命。第二天,杨金英等被凌迟处死,示众尽法,被处死的还有宁嫔王氏和端妃曹氏。从这件事的背后我们可想想,朱厚熜是内外结怨,已经到了极限,在帝制社会有十多名宫女联合起来勒杀一位皇帝,历史上还不曾有过,那是需要勇气的,因为勒杀的皇帝死与不死,她们都会死的。历史记载这件事的经过极简单,因为不论从哪方面讲,这都是极不光彩的事。
其三,崇奉道教,一意玄修。朱厚熜崇信道教,大略可分为三个阶段,从年幼至嘉靖十年(1531年)以前,为初信阶段;嘉靖十年至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为祈嗣祛病阶段;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发生宫变"迁居西内以后,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驾崩之前,为求长生,妄想成神仙阶段。由于朱厚熜崇奉道教,那些平时和他在一起的道士们便一个个加官晋爵成了红人。他以经术"治国",建醮祷祀,又喜好用青词代替谕旨。当政的大臣们也纷纷迎合朱厚熜的癖好,使整个朝政变成了道教朝政。误国殃民,从而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从正面评说,嘉靖时期,"新政&"&"兴&"说没能最终阻止封建制度逐步走向衰落,但客观地、辩证地评价朱厚熜,称得上是一位&"材之主&"抗击倭寇、平息海盗的斗争反映了嘉靖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而这一时期的国策对资本主义萌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年轻的朱厚熜经过大半生的"权力&"争,在政权日趋稳固、国力日渐强盛的时候,决心退出前台,淡化&"务&"转而虔心&"学&"&"据&"潜志于对文史、典籍的整理研究。后史一般评价朱厚熜的后十几年是"不理政事,虔心丹术,乞求长生"。但是否可以这样认为,这种"不为"恰恰是"有为",这不是正合了"无为而治"的黄老学说的理念吗?如果真是"不理朝政"或"荒政",岂不早就天下大乱,改朝换代了。明朝史臣这样评价朱厚熜:"世宗功德,不可缕指……晚年虽不御殿,而批决顾问,日无停晷,虽深居渊默,而张弛操纵,威柄不移,升遐一诏,……真可谓不世出之主矣。"(《国榷》卷64,第4037页)所以,如果把朱厚熜的后期施政变化简单地说成是"荒政",只能是一种"简单化"和"片面之见"。那么朱厚熜后半生到底在干什么呢?从历史的卷帙中我们搜寻到:他试图不仅在政绩上效法、比超先贤,而欲在文化史上开创出一个新的"文运"时代。
在朱厚熜的倡导下,文学创作和考据史学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一是《水浒传》、《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的刊行。《水浒传》有繁本、简本、删削本,其中的"繁本&"嘉靖时的刊本。《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根据历史编写而成的小说,目前现存最早的为嘉靖刊本。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嘉靖贡生,《西游记》的创作、刊行均成就于嘉靖时期。二是重录《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类书,全书有目录60卷,正文22877卷,装成11095册,辑入经、史、子、集、释藏、道经、戏剧、平话、工艺、农艺等图书达七八千种。先后抄录了正副两部,正本已失,副本曾散失了一部分,在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两次遭劫,目前存于国内外仅300余册。《永乐大典》成书于明永乐,而至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八月便开始了这项巨大的复制工程。据栾贵明先生的《永乐大典索引》一文,推测《永乐大典》正本并未"失",而是被酷爱"史学"的朱厚熜"带"入了坟墓"永陵",如果真如此,有朝一日永陵开启,大典重现,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将改写哪些,重写哪些,现在无法估计。但是,可以肯定地说,将会有许多出乎我们意料的补充或改变。在人类文明史上,中国将再次为世界所惊羡。届时,人们也会想到,四百年前的嘉靖皇帝,聪明始料所不及,让后世受益,朱厚熜又将被推向争议的顶峰。
嘉靖皇帝朱厚熜在位45年,最后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庚子(十四日)午刻,驾崩于乾清宫。我们不妨来看看嘉靖皇帝临前的《遗诏》是如何评述自己的一生以及遗嘱,曰:&"朕以宗人,入继大统,获奉宗庙,四十五年,深惟享国久长,累朝未有,乃兹不起,夫复何憾,惟念朕远奉列圣家法,近承皇考身教,一念惓惓,本惟敬天勤民是务。只缘多病,过求长生,遂致奸人乘几诳惑,祷祠日举,土木岁兴,郊庙不亲,朝讲久废,既违成宪,亦负初心,天启朕衷,方图改辙。遽婴疾病,补过无缘,每一追思,惟增愧恨。皇子裕王可即皇帝位,勉修令德,勿过毁伤,丧礼如旧,以日易月,祭用素羞,毋禁民间音乐嫁娶、郊社等礼及朕祔葬享。各稽祖宗旧典,斟酌改正,自即位至今,建言得罪诸臣,存者召用,没者恤录,在系者即先释放复职,方士人等沦厥情罪,各正典刑,斋醮工作采办诸劳民事,即行停止,于戏!子以继志述事兼善为孝,臣以将顺匡救两尽为忠。当体至情,用钦末命,诏告中外,咸使闻知。"(《国榷》卷64,第4036页。)
朱厚熜死之前,是由大学士徐阶陪伴,而大学士徐阶起草的遗书,在当时的朝野人士听了,无不痛哭感激,与杨廷和起草的登极诏书并提,可称为明代嘉靖朝起始终结的盛事,都还切中当时的弊政!
56、郢靖王是谁?
郢靖王朱栋,是明太祖第二十三子,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册封为郢王,永乐六年(1408年)之藩国安陆州(今钟祥)。郢王府在兴都城西北隅,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锦衣卫指挥刘贵、郎中曹贵等督工鼎建,并开垦田地,既成郢王之国。郢王在永乐十二年(1414年)病逝,成祖赐谥为"靖&"享国六年,无子除封。
郢靖王&"性贤孝,好古经书&r"思念母亲惠妃刘氏,多次向皇兄奏请,将母亲接到藩国自己侍养。在闲暇之日,经常率长史等儒臣赋诗,郢王亲自作序,颇有古&l"(诗经的篇名)&r"。
王妃郭氏,武定侯郭英之女,郢王病逝后,郭妃悲痛欲绝,恸(音tòng,悲哀过度大哭)哭说:&l"人无子,尚谁恃?&rd"自画其容,交付宫人,说:&ld"长成,令识母&rd"自尽。朝廷闻而贤之,恤典加厚四女。长女封为光化郡主、次女封为谷城郡主、次女封为南漳郡主,四郡主未婚已经死去,岁禄各八百石。宣德四年,以郢王府故邸封给梁王朱瞻垍,移郢王宫眷入居南京。
郢靖王墓在兴都城南二十里,清平村宝鹤山(今钟祥市九里回族乡三岔河村四组),妃郭氏与其合葬,享殿七间,东西厢十间,神厨五间,宰牲房三间,鼓楼一座,碑亭一座,棂星门三间,券门三间,红墙周回一百二十七丈,内官住宅一所。
正德十一年(1516年),殿宇已经毁坏,兴献王命官员重新修葺过。
嘉靖三年(1524年),嘉靖皇帝又命修寝阁、帷帐焕然一新。
在明朝留有内外官校守护园寝。据明显陵《敕谕》碑记载,郢靖王墓存留奉祀副一员,旗校五十名,礼生厨役祭丁五十五名。
郢靖王墓,迄今已有600年了,现仅存墓冢、碑亭、券门及北部主要建筑基础保存基本完好,其它建筑如神道、钟楼、棂星门等已荡然无存。
郢靖王墓从1999年以来,盗墓贼先后7次对郢靖王墓炸盗,未遂。盗洞最深达八米,地宫已有裂痕,严重受损。于2005年11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57、梁庄王又是谁?
梁庄王朱瞻垍(jì),仁宗爱子,排列第九,生于永乐九年(1411)六月十七日,十四年(1416年)被册封为梁王,十九年(1421年)就藩湖广安陆州(今钟祥市)。正统六年(1441年)正月十二日疾薨(音hōng,古时称帝王或者大官的死叫"薨&",于同年八月二十六日葬封内瑜坪山之原(今钟祥市长滩镇大洪村)。英宗皇帝赐谥号&"&"后称梁庄王,享国12年,享年30岁,无子除封。
宣德初年,宣宗皇帝下诏郑王、越王、襄王、荆王、淮王五王,每年给钞五万贯,惟梁王加倍。宣德四年(1429年)就藩安陆,即把郢靖王旧府略加修缮,便住入其内。郢王府旧内所遗田宅全给梁王府管理。
梁庄王元配纪氏先薨,系继妃魏氏,于宣德八年(1433年)被册封为梁王妃,时年21岁。正统六年梁王薨,她悲痛欲绝准备随王逝,王府承奉司上奏朝廷,英宗睿皇帝怜悯母女,遂降旨存留,抚养梁王二位幼女,主管王府之事。景泰二年(1451)三月十七日疾薨,享年38岁,无子。侧室张氏生二女,被册封为王夫人,代宗景帝赐勑(音lài,慰勉)掌管王府之事,抚养二女。长女封为新宁郡主,配仪宾陈宾。次女封宁远郡主,配仪宾张镒(yì)。成化十六年(1480年)张夫人去逝。所有的庄田由襄王府(今襄阳)奏请带管。直到兴王朱祐杬肇封到安陆时,重建了兴王府才把二府废掉,其所有田地则属兴王府邸管辖,并供二王祭祀。
梁庄王墓在兴都城南四十五里瑜坪山(钟祥市长滩镇大洪村)。妃魏氏合葬,夫人张氏附葬。享殿五间,东西厢房十有二间,神厨五间,碑亭二座,直宿房六间,宰牲房三间,棂星门三间,券门三间,红墙周回一百三十丈。内官住宅一所。
嘉靖三年(1524年),嘉靖皇帝命修葺寝阁、帷帐,与郢靖王一时并新。
在明朝留有内外官校守护园寝。据明显陵《敕谕》碑记载,梁庄王存留奉祀副一员,旗校七十九名,礼生厨役亲属人等四十一名。
梁庄王墓迄今已560多年了,历经沧桑,现仅存地宫、内外茔园的北半部基址,园内地面建筑荡然无存,惟遍地散布的残砖断瓦显示它们曾经有过的辉煌。梁庄王墓被盗墓贼先后多次炸盗,未成。于2001年4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对梁庄王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表明,该墓是梁庄王与王妃的合葬墓,墓内随葬品十分丰富。据初步统计,随葬品有金、银、玉、宝石、铜、铁、铅锡、瓷、陶、漆木、石、骨角器等共计5100余件。其中,金、银、玉器有1400余件,珠饰宝石则多达3400余件。该墓随葬如此大量的金银珠宝,在已发掘的明代亲王墓中罕见,仅次于明代皇陵——定陵,是继定陵之后的又一明代重要考古发现。(此材料来自发掘报告)
58、范氏一品夫人是谁?为什么还为她修建陵墓?
范氏一品夫人,是嘉靖皇帝的乳母,是明嘉靖年间太保兼少傅锦衣卫掌卫事后军都督府左都督陆炳的母亲。
范氏,为锦衣卫总旗陆松之妻,随夫就职于兴王国都。其子陆炳与嘉靖同龄,嘉靖出世后以范氏为其奶媪,对范氏有很深的感情。范氏死后,嘉靖不仅派官致祭,追赐为一品夫人,而且还修筑了规模很高的园寝。这些荣誉与其子陆炳也有很大的关系,在嘉靖十八年(1539年)嘉靖皇帝南巡时,车驾走到河南卫辉行宫时,半夜四鼓时分,行宫发生火灾,随从官员忙乱之中不知道嘉靖皇帝在哪里,是锦衣卫指挥陆炳把嘉靖皇帝冒险背着救出,放在轿子上。从此以后,陆炳更加受到宠幸,陆炳的母亲又是嘉靖皇帝的乳母,自然也提高了其母的地位。
范氏一品夫人墓,位于显陵西南侧(现今高庙村),因颇具王者规制,俗称小皇陵。该墓四周丘陵环抱,封土高2.4米,周长19.2米,墓后有靠山,前有明塘,进入墓区,首先是石像生群有:石狮1对,石羊1对,骆驼1对,石马1对,武士1对。向北有石碑2座,东侧已毁,西侧完好。再向北25米处有石华表1对,华表北有牌楼1座,最深处就是墓茔。可惜地面建筑已毁,仅存墓表、石像生、墓碑和部分遗迹。碑文非常清晰,是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十一月,嘉靖皇帝遣湖广布政司右参议徐维贤祭祀范氏一品夫人所立。
可见,嘉靖即位之后,不仅对自己的父母加于追尊并为其修建陵寝,而且对乳母的陵墓也建造如此的规模,这在中国数百名君王中,虽不能说绝无仅有,却也为数不多。
59、权相严嵩与显陵有何渊缘?
严嵩,据《明史•严嵩传》记载,江西分宜人,"长身戍削,疏眉目,大音声&"弘治十八年(1505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因病归乡,在铃山读书10年,为诗古文辞&"著清誉&"嘉靖七年(1528年),严嵩由南京国子祭酒升任礼部右侍郎,嘉靖皇帝特派他到安陆祭告显陵,更题&"陵&"额,并将兴献皇帝的功德碑立于显陵。这年除夕,他回到京师,立即复命,上疏说:&"恭上宝册及奉安神床,皆应时雨霁。又石产枣阳,群鹳集绕。碑入汉江,河流骤涨。请命辅臣撰文刻石,以纪天眷。&"按:我在上宝册及安置神床时,都风停雨止,阳光明媚;在枣阳采取石料时,有许多鹳集中旋绕;船载碑物到汉江时,河流急涨,顺利安全到达。这些吉祥之照,仿佛是神灵的安排,是献皇帝功德所致,感动了上天。特请命撰文刻碑立于显陵。)对于严嵩胡诌在一起的&"瑞&"嘉靖听后很高兴,马上同意撰文立碑为纪。这应该是严嵩得到嘉靖皇帝信任的开始。
嘉靖十五年(1536年),礼部尚书夏言入内阁,遗缺由严嵩接任。礼部在当时是个要缺,因为嘉靖初年&"礼议&r",嘉靖又积极从事修玄,很重视礼部的人选。严嵩提升为北京礼部尚书之后,利用职务之便,寻找各种机会迎合帝意,更进一步将显陵的祭祀礼仪,提高到如同长陵(朱棣陵)一样的规格,使嘉靖认为严嵩对他最为忠诚,因而得到皇帝的宠信。从此,&l"佞说&r"奸鄙、狡猾的手段灵活的应付,正是&l"刚,嵩以柔;帝以骄,嵩以谨;帝以莫察,嵩以朴诚;帝以独断,嵩以孤立&r"的一生,不仅官至极品,享受厚禄,而且他的儿子严世藩官至工部左侍郎,依仗他父亲的势力,左右朝政大权;孙子严绍庆,年仅8岁,就授与中书舍人,全家人享尽了人间富贵。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十月,因严嵩家族势力太大,遭到满城文武官员的弹劾,嘉靖才下命将严嵩削籍为民,斩严世藩。严氏家人也都重治发配,抄没家产。严嵩于隆庆元年(1567年)落魄而死,时年88岁。
60、嘉靖皇帝为什么要在钟祥建造世子府?
世子府在兴王府邸东侧,于嘉靖十八年(1539年)南巡时,命在邸内兴建世子府,是以补兴王府未备之意,并改自己出生之地承运殿为"龙飞殿&"
嘉靖在兴王宫生活了14年,因武宗病逝无子,他恩承皇位。因是兴王世子,不是皇室正统,受外界的压力非常大,不愿受置于傀儡,而引发了嘉靖初年的&"礼仪&r"。&l"仪&r"胜利,使其政治得到了稳定。因此,大规模修筑兴王府、世子府、显陵,是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份,和父母的地位。同时也是为了巩固政权,以皇权家天下的统治。
据《兴都志•典制七•兴都建设》记载,世子府主要建筑从前至后有:前为大殿五间,虎座重檐,歇山转角,须弥宝座,云龙阑干。前后盘龙御道,皆白玉石。吻索钉帽、龙凤梭叶、寿山云海,皆铜镀金。天花燕尾,方板斗科,皆金龙五彩。菱花格扇,大柱门枋,皆硃红重漆。覆地则细方甓,涂壁则丹黄泥。后为退殿三间,制并同前。前殿左右各为便殿三间,陛以青石,格用硃红,天花用五彩。退殿左右亦各为殿五间,制并同前。前殿之前为门三座,朱扉金钉,白玉石须弥宝座。退殿之后为中宫,前殿五间,后殿三间,宝座阑干俱用青白石,格扇用古老钱,天花用云锦鸾鹤,余并同前。殿前左右各为门三间,转角回廊各十有三间,前左右房各四间,后左右朝南房各六间,宫前为门三间,制同前。北为库楼三连各七间,左右连房各十间,红墙周回一百一十有四丈。
从以上可以看出,嘉靖南巡钟祥之后,兴建的世子府是红墙黄瓦、殿宇楼阁,雕梁画栋,古朴典雅纯皇家建筑。可惜他一次也没有回来住过,也没有封后嗣子孙到此守护,浪费了国家的财力、人力。现在仅保存了他出生的凤翔宫。
61、元佑宫是一个什么样的建筑?
元佑宫,坐落在古城钟祥南隅,坐北向南,前有荷花宫塘,后抵龟鹤池,东邻龙山文风塔,西连阳春大街,占地1.5万平方米,是嘉靖皇帝于十八年(1539年)御敕兴建的皇家祭祀建筑,是供皇帝返乡,皇室宗亲、州府官员朝奉显陵和举行其他重大祭祀活动的"焚修祝釐(音zhùxǐ,祈福)之所&"前后营建共花费了9年时间,是嘉靖登基后,在他家乡钟祥继&"王宫、显陵&"后,而建的第三大工程,同为三楚。
元佑宫的建筑,为典型的中轴对称式建筑群体。它的风格为官式建筑,注重庄严气度,强调主次配置,追求礼仪效果,刻意制造了强烈的等级观念和空间对比变换中产生的意境——崇敬感,处处显示着非同一般的皇家祭祀建筑威威超凡的气势。
关于元佑宫的初建规模,《兴都志》中作了详细描述:&l"宫,有阁名三洞,其制甚伟。阁前殿有元佑、降祥,门有元佑、储址。左右陪殿曰宣法、曰衍真。东西有库,钟鼓有楼,门外有屏,屏外有坊。阁后有总圣、三官等殿,又有来鹤轩、知客堂、十六堂等处。四周有围墙,墙外环以水,堵水有堤,通水有桥&rd"宏大,布置严整,非独一邑瞻仰,实为三楚极观。
元佑宫明末烧毁大半。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道人陈贞一募化三万余金重修葺过。1956年,元佑宫被列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
62、嘉靖皇帝为什么要大敕修建元佑宫?
元佑宫,是嘉靖南巡时亲自定名的,取之"玄元天佑&"以此来庇护国泰民安,昌绵百世。
明朝自开国以来,即奉玄元之教,到后来嘉靖更加崇奉道教,固已垂为家法。其父兴王朱祐杬笃信道教,据明赵熙《玄妙观记略》载:兴王就国安陆州,常到观中下棋,与元佑老道纯一结为好友,随后乃由道人相荐入教,两人经常在一起谈玄悟道,赏景下棋。兴王入教后,清心省事、怡神养气,日后便自号&"一&r"&l"神哲圣学,日邃研究经传&r"将道教与儒家思想相揉杂,在承天府国全面推崇教化,兴王虔诚道教,对后世子女的信仰和为官之道产生了深远的消极影响。
嘉靖在元佑宫《纪成碑》中说:&l"祖、成祖定鼎两京,并建朝天宫,以小宗奉玄元,祈天永命&rd"然,这与明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建朝天宫的动机如出一辙:即崇奉玄元、祈天永命。《兴都志》记曰:&ld"王)体貌凝重,不妄言笑,清心省事……唯亲近儒臣,读书赋诗,而自号‘纯一道人’&rd"&ld"rdquo;二字,实际上是兴王朱祐杬自勉之号。而嘉靖六年(1527年),嘉靖自己又亲撰的《兴献王加上尊谥文》中更详细地阐明了其中道理:&ld"llip;…朕亲定尊谥:曰‘恭睿’者,言温恭睿圣之意……曰‘纯圣’者,言纯一通明之意;……又‘纯一’二字,亦我皇考之尝自号者也。&rd"元佑宫的兴建也属纪念性建筑,有感怀其父献皇帝之意。
关于嘉靖敕建元佑宫的原因,还有一个美妙的传说。嘉靖在《纪成碑》又说的&ld"地,庆源所自,特启建元佑宫,以崇圣、保国、恤民……朕惟承天,朕实兆基于此,所以疑天命而临大宝,克承皇考丰芑之贻者,帷玄元之佑是依是赖。&rdq"的一句&ldq"&rdq"了他的出生与元佑宫的纯一道人一段玄妙传说:正德二年(1507年),其父朱祐杬&ldq"假寐,及觉,见纯一入宫中&rdq"急忙问左右:&ldq"?&rdq"答&ldq"dquo;,原来是南柯一梦。突然小道来报:&ldq"了!&rdq"魂未定,宫女忽报:&ldq"子矣,&rdq"dq"前,梦见纯一道人投入怀中,红光满室。&rdq"便被说成是纯一道人投胎的化身。后来嘉靖登基,兴王府得建&ldq"rdquo;,而承天府玄妙观更赐观额为&ldq"rdquo;。这些都源于&ldq"dquo;所在,所谓纯一道人投胎,纯属附会之说。
63、为什么建有南、北两座"显陵"?
早在嘉靖三年(1524年)九月初三日,已被革职的锦衣卫百户随全、光禄寺录事钱子勋,揣摩圣意最先向嘉靖皇帝奏请将"献皇帝梓宫宜改葬天寿山&"此议一出,嘉靖立即下旨工部召集廷臣商议。此时,是嘉靖在&"仪&"获胜,正想方设法抬高父母的地位和树立自己权威。可工部尚书赵璜提出了不能北迁改葬的三条理由:&"皇体魄所安,不可轻犯,一也;山川灵秀所萃,不可轻泄,二也;国家根本所在,不可轻动,三也。&"该以太祖不迁皇陵,太宗不迁孝陵那样,不迁显陵。嘉靖不甘心,又下礼部集议,礼部尚书席书也认为&"陵乃先帝体魄所藏,事体至重……不宜轻动。随全、钱子勋谄谀小人,妄议山陵,宜下法司按问。&"嘉靖却说:&"帝陵寝远在安陆,朕朝夕瞻望,不胜哀痛。再令群臣熟计以闻。&"书再次召廷臣商议,大家都强烈地表示不可迁。于是嘉靖便去请教母亲,而蒋氏也说:&"寝乃国家根本之重地,不可轻动&"嘉靖无奈,只好暂时搁下迁陵之举。后来又有讨好之人,多次谈论此事,终因条件不成熟未能使嘉靖成功迁陵。
嘉靖十七年(1538年)十二月初四日,因其母章圣皇太后蒋氏病逝。又萌发了嘉靖在天寿山营建显陵的想法。他敕谕礼、工二部大臣,我父亲献皇帝的显陵在湖广承天府。那里山川浅薄,风气不蓄,地域狭窄,陵制俭陋,而且与北京远隔千里。我每当想起都很伤感。我在前三年春秋祭陵时,在天寿山陵区长陵西南相中了大峪山,那里林茂草蔚,岗阜丰衍,是个风水吉地。我打算把父亲的梓宫迁葬在那里,你们马上选择吉日准备兴工建造陵寝。同月十二日,派武定侯郭勋、辅臣夏言、顾鼎臣等总督大峪山兴建&"陵&r"。但嘉靖从下令在大峪山营建显陵不久又不停的改变主意。大峪山显陵动工没几天,嘉靖变卦说:&l"一事,朕复思一夜,心中甚惧。皇考奉藏体魄将二十年,一旦启露于风尘之间,摇撼于路涂之远,朕心不安。&r"打算把母亲南祔湖北显陵。为此,他命锦衣卫赵俊星夜驰赴显陵,启视显陵玄宫,发现地宫渗透有水,保存较差。于是,嘉靖又亲赴显陵察看,在前宝城后又重建了新玄宫及宝城。在回京途中,拜尧母陵时,又想仿尧父母异陵而葬的故事,不迁父亲棺椁,将母亲葬于大峪山,实行南北分葬。嘉靖十八年(1539年)四月,嘉靖赴大峪山视看陵工,又改变了主意。他说:&l"空凄,岂如纯德山完美!决用前议,奉慈驾南祔&r"于嘉靖犹豫不定,变幻无常,大峪山兴建的&l"&r"置,最终留给了朱祐杬的孙子、嘉靖皇帝的儿子朱载垕(穆宗),改名为昭陵。这就是建造了两座&l"&r"事。
64、明显陵有陪葬之人吗?
在明显陵的外罗城北200米处,有"七个大土丘&"俗称&"个大包&"传说这七个大包内是埋葬的殉葬之人。因为显陵一直以来就传说,在下葬睿宗朱祐杬和章圣皇太后蒋氏时,杀了很多的宫女、太监及工匠等70多人,作为殉葬。而七大土包就是这些无辜者的乱葬坟。其实不然,这七个大包是按传统风水理论同选址、规划设计和营造等相结合而得出的结果。当年营建显陵时,设计师们认为,后靠山与陵制相称稍平坦,所以人为地堆了七个大土包,似北斗七星坐标,有永恒之意。
据天津大学王其亨教授《风水理论研究》认为&"有象、地有形,上下相须而成一体&r"王是人间的最高统治者,称为&l"&r"王陵寝的风水应合于天帝所居的紫薇垣星局,这是专制王朝&l"家国&r"理想的陵地布局和最高标准。基于这个原因,历代帝陵在选址和营建上,十分讲究。决定风水格局是否完美包括龙、穴、砂、水等各种因素,也就是要达到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的美。而显陵中轴线对着的&l"大包&r"dash;—即后龙,轴线十分明确,同时也增添了后靠山的气势。
更可靠的证明是,据明史记载,明代残酷的宫人殉葬制度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盛行于成祖、仁宗、宣宗,到英宗就已废止。因此,在嘉靖时期就无殉葬制度。并有史料记载,明显陵完工之时,正赶上饥荒之年,朝廷均将修陵的工匠妥善安置了,所以说陵后&l"大包&rd"殉葬的人。
65、嘉靖皇帝南巡时在钟祥共住多少天?
嘉靖皇帝继皇帝位之后,回钟祥及祭祀显陵仅一次,那就是在嘉靖十八年(1539年)三月,为了妥善安葬父母,才亲自南巡钟祥。
嘉靖十八年(1539年)二月十六日,嘉靖皇帝率内阁首辅夏言、礼部尚书严嵩、锦衣卫指挥使陆炳等文武大臣和扈驾(音hùjià,随从帝王的车驾。)官兵共25000余人,浩浩荡荡从京师出发,于3月12日抵达承天府,当晚下榻兴王府旧邸(音dǐ,指王侯贵族的住宅。)卿云宫。在承天府(今钟祥市)共逗留13天。
3月13日,嘉靖拜谒显陵。扈驾至纯德山时,且行跪拜之礼。至红门又降辇,骑马在陵区周围详细察看,见纯德山四面环山,林木葱郁,具有虎踞龙蟠之势,实为难得的风水佳壤。龙颜大悦,&l"于皇考陵寝之北,周览久之,命改营焉&rd"致勃勃地作了一首五言诗《初谒纯德山喜而自得》,以表达自己的喜悦心情:
南巡湖襄地,陵寝切衷肠。
周视亲园内,回旋四五岗。
茂茂铺茵厚,森森列障长。
龙高生意广,虎伏世传昌。
抱环罗玉砌,缭绕布金墙。
黝黑土色状,允矣称玄乡。
拔耸戒夷险,平坦免蹉防。
镇静资山祗,尊安奉先皇。
自是神灵悦,屡致朕心量。
为此自得吟,庶几永不忘。
谒陵完毕回还王府,在龙飞殿,致斋三日。
3月14日,诏增显陵围垣,遂定新玄宫图式。
3月15日,赐扈从文武大臣金帑有差。
3月16日,在龙飞殿举行祭祀上帝的典礼,用睿宗配祭。祭礼非常隆重,礼仪完毕,依次将国社、国稷和境内山川、河渠普遍祭祀一遍。然后,将祭祀的肉分发给各位官员。
3月17日,祭告皇考于显陵,从驾百官及所在镇巡官员,各穿吉服陪祭。嘉靖悲思瞻顾,又作了一首诗《再谒显陵之歌》。
3月18日,楚王显榕从武昌来承天府朝见,嘉靖赐宴犒劳,并赐书给楚王,遣官送楚王回武昌。
3月19日,以陵寝启工,遣官祭告纯德山之神。命工部侍郎顾璘和内官监太监袁亨督理显陵事务、修建承天世子府及玄妙观,并更赐玄妙观匾额为“元佑";。
3月20日,因为大享礼完成,嘉靖来到龙飞殿,接受群臣朝贺。
3月21日,显陵兴工赐从臣金帑有差。湖广镇巡官率所部官吏、师生、父老等人上表谢恩。
3月22日,嘉靖又以要回京城,而在王府隆庆殿祭告睿宗献皇帝、慈孝献皇后神位。
3月23日,审议了礼部祠祭司及兵部上奏的几件事,并妥当安排一切,准备起驾回京。
3月24日,嘉靖皇帝车驾从承天出发回京,并赋《思恩》,表达了他对龙飞之地的眷恋。
此后20余年间,嘉靖皇帝又对兴王宫、显陵、元佑宫进行大规模扩建,却再也未回承天府,每逢祭日都是遣官祭祀。
嘉靖皇帝晚年时,妄想长寿成仙,服用了大量金石铅汞之类烧炼成的“仙丹”";仙药&rdquo"分诡秘,药性燥烈,吃了会慢慢上火,因此病长期不见好,不仅身体承受不住,还发生了慢性中毒。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嘉靖皇帝已是病入膏肓,还与大学士徐阶密议说:“我疾多月,欲南幸承天"必万康。”以为承天府是他的&l"之地&rdquo"可以“赐”他在",当他患病以后"府向上天祈祷,自然也会“赐”他痊"离实际的想法再"以,嘉靖皇帝继位之后只回钟祥一次,于12月14日崩于乾清宫,享国45年,终年60岁。
66、嘉靖皇帝对待家乡父老如何?
嘉靖十八年(1539年)三月,嘉靖皇帝南巡承天府故里,一路铺设黄沙御路,浩浩荡荡,3月12日到达承天府时,百姓恭迎大驾,父老欢呼,嘉靖见此,即兴作了《麦浪》一诗:
故国瞻依纯德山,礼制亲裁肃驾还。
途边遮马禾苗长,道畔拂舆麦穗斑。
迎风激叠苍云合,向日明堆翠雾间。
成实愿饱吾民腹,须得灵膏自帝颁。
3月20日,因为大享礼完成,嘉靖皇帝在承天府龙飞殿,接受群臣的朝贺。并大赦天下,免除承天地区赋税3年,免除湖广明年田赋五分之一,京师地区、河南三分之一。
起初,礼臣请求嘉靖皇帝,在承天府处所接受朝贺。辅臣夏言说&l"等皇上回到京城后再接受祝贺&rd"皇帝便取消了祝贺,但心中极不愉快。到严嵩再次请求祝贺时。嘉靖说:&ld"求回京后进行,是对的。虽然如此,但礼乐制度应该由皇上决定,在这里进行祝贺有什么妨碍!&rd"接受了群臣上表祝贺。并对承天百姓们说:&ld"(众)百姓每(们),我的父母,昔在孝宗皇帝时,封国在这里,积许大的德行,生我承受天位。我今为父母来到这里,你每(们)也有旧老的,也有与我同后生的,但只是我全(却)没德行,父母都天上去了,这苦情你每(们)也见过么?我今事完回京,说与你每(们)众百姓,各要为子的尽孝道,为父的教训子孙,长者扶那幼的,幼的敬那长的,勤生理,做好人,你每(们)依我此言语,非我不能深文,以便那不知文理之人教他便省的你每(们)可记着。&rd"宗族父老等人144名。每个人米4升,肉3斤,酒1瓶。这些在当时还刻石立碑于鼓楼坡(今钟祥市区),碑已毁。
由此不难看出,嘉靖皇帝当时回到钟祥,是用地方方言与百姓们交谈的,有一种对家乡的眷恋与喜悦的心情。真所谓:&ld"仁民,帝王之仁孝;圣德于此,大备国宜;播扬盛美,传示无极;义重本根,词不深文,而意独恳,使人流涕啊!&rdq"的评说。
67、明显陵遭毁于明末兵火吗?
明朝末年,内忧外患,已是日薄西山,奄奄一息了;东北地区,后金势力日益强大,辽东重镇已经失陷;西北地区,更是连年干旱、蝗虫遍地、颗粒无收。老百姓不得不吃草根、树皮,甚至以泥土、石粉充饥。出现了"煮人肉以为食&"情况,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而显陵地面建筑遭毁,正史及民间都流传毁于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之手。是烧、是拆,今勘典籍,殊难尽同。
按《国榷》卷九十八记载,显陵被毁是在崇祯十五年(1642年),&"二月乙未(除夕),李自成至承天。……攻显陵,焚享殿。&r"十六年(1643年)正月初二日,李自成在承天自号&l"倡义大元帅&r"承天府为扬武州。并设官封职,整顿军队,派大将王克生、知州张联奎掘显陵求宝,因牛金星等人反对。加之正准备挖掘时&l"起,山谷若雷震,乃止。&r",李自成放弃了挖掘陵墓,打消了久留承天之意,分兵攻陷云梦、孝感等地。
可《钟祥县志》中有段很重要的关于显陵被毁的史实记载:&l"十六年(1643年)元旦,贼分兵破陵……自成至寝庙大殿头目晕眩,不能安坐,居营中。八日,复回襄阳,命将陵庙材木折运襄阳&rd"祥县志》卷二十八中又载:李自成于崇祯十六年(1643年)正月初十日,&ld",后拆家庙正殿,忽暴雨大注,殿倾坏&rd",显陵遭到破坏是拆,陵寝宫殿的上好木材均被拆运到襄阳修建了宫殿。
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显陵包括兴王府在内的地面建筑遭毁,最早是崇祯十五年(1642年)除夕。根据现址考查,睿功圣德碑亭内,有三隅柱基墙壁尚被破坏,有可能就是当年破墙拿柱之举。而从明楼、大殿地墁来看,取砖2层还见红粉砖,明显是长时间烧过的痕迹。这些说明显陵地面建筑的破坏不仅仅是被烧毁的,而且还拆了一部分,两者兼备。
68、皇陵栽伐陵树也得皇帝下诣吗?
在明代,每营建完一座陵寝都要在陵寝周围和神道两边栽植大量的松树与柏树。这些树不仅有美化环境,调节气候,遮挡风沙的作用,而且还有突出皇陵威严,强化神密气氛的作用。
显陵从首建到明朝末年,是一片遮天蔽日的浩瀚森林,可为郁郁葱葱。而这些树又有&"树&r"l"&r"。凡栽在陵园内、砂山、后宝山及神道两旁的树都叫仪树。这些树成排成行,整齐有序,高低大小也基本一致,如同排列在大道两旁的仪仗队,所以叫仪树。尤其是以陵神道两旁的仪树最为壮观。
海树是仪树之外的树,既不分行,也不成排,如同原始森林一样,陵区周围多数是海树,海树初由人工栽植,后来自行滋生,越生越多,越来越密,放眼望去一片树海,海树之名也由此而来。海树到底有多少是没有准确记载的。
在明代,国家对皇陵的仪树和海树是要严加保护的,每年树木砍伐多少,补栽多少,成活多少,陵寝大臣都要向皇帝禀报,如因陵寝工程要砍伐一些仪树和海树要提前向皇帝奏请,砍伐日期,还要择吉日。对于私进陵区,砍伐或烧毁树木的人,给予严厉处罚。对失职的护林官员,给予发配、革职甚至杀头的处罚。
《承天大志•陵寝纪一》卷十三记载,显陵在嘉靖时期就曾多次奉命补植陵树,如&ldq"年,上命补植,芟治,陵树松柏既成,一枝一柯不许擅动&rdqu"u"rdquo;、&ldqu"rdquo;、&ldqu"rdquo;,都奉命补栽过陵树。然而,从嘉靖时期至明朝灭亡100多年,精心栽植的树木以及原始森林,新中国成解放以前都已经砍伐殆尽,使一望无垠的树海变成了空荡荡的原野,至今未留一棵古树。清朝诗人郑直曾写过这样一首诗《荒陵》一诗来描述显陵的兴衰与凄凉:
荒陵寂寂冷山涯,坐久黄冠解进茶。
二圣墓门犹窈窕,三春辇道任欹斜。
白羊陇上眠芳草,青幔村西挂杏花。
翁仲凄然伤往事,清明空忆旧繁华。
建国以后,显陵成立了文管所,在陵内陵外大量植树才使显陵披上了绿装,恢复了陵寝的那种幽静。
69、"蟠龙菜"是怎样创制出来的?
"蟠龙菜&"称&"切&"系明朝宫廷御善佳肴,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蟠龙菜是用精瘦猪肉、纯白猪肉膘、鱼茸、鸡蛋、绿豆精粉、加以多种调料精制而成,因扣于盘中宛如龙形而得名,为宴席中必不可少的美食上品,广泛流传于钟祥民间,今为《中国食谱》的一道名菜。此菜吃肉不见肉,红黄相间,肥而不腻,柔滑油润,味香绵长,常吃此菜,有理肠顺气,提神壮阳之功。
&"龙菜&r"于湖广安陆(即今钟祥)兴献王宫邸。相传当年嘉靖进京前,皇族明争暗斗。迫于政势,武宗母亲张太后与内阁首辅杨廷和商议,密诏颁诣了三位亲王,一位是近在德安的寿定王,一位是距京四五百里的汝安王,一位是钟祥的兴王,并说:&l"为君,后到为臣&r"王府离京最远,为赶时间,王府一些幕僚便献策,让嘉靖假扮钦犯上囚车,日夜兼程赶到京城。嘉靖乃藩王世子,平日奢华,坐囚车容易,可途中进粗食就难。还是这些幕僚主意多,说:&l"明日才动身吗?千岁给全城的厨子们下道谕令,让他们连夜做出一种吃肉不见肉、吃鱼不见鱼的佳肴来,若做不出就杀头&r"子们一个个急得直掉眼泪,这时,有个叫詹多的厨子,想到也许明天就要被杀头,反正是死,不如吃饱了再说。他拿起一个蒸红薯,咬了一口咽下去。他看着那半个蒸红薯,脑海里灵机一动,悟出配方,他叫道:&l"了!&r",把想法告诉大家,一齐动手,可口的&l"&r"出来了。嘉靖品尝之后,赞不绝口。嘉靖登基后,让詹多奉命进京为御厨,他又对&l"&r"改进,更名为&l"菜&r"喻嘉靖为登上皇位而坐囚车,犹如车中蟠龙。
从此,&l"菜&rd"明宫佳肴。而到现在,它已成为钟祥人民逢年过节时,每家每户饭桌上的一道佳肴,是当地的传统特色菜。
2004 版权所有 Copyright 明显陵文化旅游景区 鄂ICP备170202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