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显陵,是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追尊生父睿宗献皇帝朱祐杬和母亲蒋氏的合葬墓。地处湖北省钟祥市城东北莫愁湖畔的纯德山。始建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至嘉靖二十年(1541),历时22年时间,主体工程结束。占地面积二千七百四十七亩三分二毫(约183.15公顷),整个陵园双城封建,红墙黄瓦,金碧辉煌,外罗城全长3600米,蜿蜒起伏于山峦叠嶂之中。陵园由30余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组成,渐次布列,疏密有间,错落有致,尊卑有序,掩映于山环水抱之中,是建筑艺术与环境美学相结合的天才杰作,是中国古代丧葬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和建筑典范。
建国以来,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得到了长足的保护与发展。1956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元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明显陵的文物保护、文化旅游更是取得丰硕成果,同时,也反映了几代人为明显陵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和不懈努力,曾先后两次被国家人事部、文物局表彰为“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导游接待科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青年文明号”,连续16年被湖北省政府授予“文明单位”。
明显陵作为独立的帝王陵寝,具有普遍而特殊的历史价值和意义。世遗委员会评价:明显陵是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帝制社会中国持续几百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明显陵在长长的神路轴线上依次设置了门、亭、华表、石像生、坊、桥等建筑物,依自然山势缓缓趋高,逐步引导到享殿、方城明楼、前后宝城。所有的山体、水系、林木植被都作为陵寝的构成要素来统一布局和安排。
建筑物从南至北依次如下:

纯德山碑亭 陵墓的最南端置有纯德山碑亭1座,为嘉靖十年(1531)敕封而建,平面呈方形,北出台阶,亭已毁。汉白玉石碑保存较好,须弥座束腰形,碑首刻篆体“敕封”二字,碑身阳刻楷体“纯德山”三个大字。

敕谕碑亭 纯德山碑东北天子岗脚下建有敕谕碑亭1座,为嘉靖二十年(1541)五月,由守备太监付霖奏请而建。平面呈方形,北出台阶,有回廊,亭已毁。内立龟趺碑,龟昂首远眺,坐南朝北。其北面碑身风化严重,碑文不清,南面碑文依稀可见。1999年清理周边环境,并恢复敕谕碑。

下马碑 位于敕谕碑亭北165米处新红门前,由汉白玉石雕琢而成,东西两侧各立1块。碑身两面均镌刻有“官员人等至此下马”8个楷体大字。碑身下部四隅各用抱鼓石倚戗。

新红门 新红门是进入陵区的第一道门户。建于嘉靖十八年(1539),东依纯德山,西临外明塘,两侧与外罗城相连。单檐歇山顶建筑,琉璃、砖、石结构;有三个拱券式门,中高,两侧低,左右各有掖门和门房。

外明塘 建于嘉靖十八年(1539),位于新红门西侧,东西与外罗城连接,北面为九曲御河出水口。

第一道石拱桥 进入新红门,沿神路弯曲前行102米,有汉白玉单孔石拱桥并列3座,横跨九曲御河,中高两侧低。主桥长17米,宽7.95米。左右副桥长15.3米,宽6.1米。主桥望柱为狮子头,副桥望柱为素方头,连接主副桥望柱为莲花头。

旧红门 过第一道石拱桥38米处,为旧红门。建于嘉靖三年(1524)。单檐歇山顶式,琉璃、砖、石结构。有券门3座,左右各有掖门和门房。

第二道石拱桥 旧红门北沿神路55米处,青石筑成,并列3座单孔石拱桥,栏板、望柱均散落残缺。


睿功圣德碑亭 过第二道石拱桥41米处,为睿功圣德碑亭,俗称御碑亭。建成于嘉靖七年(1528),平面布局为方形,汉白玉石须弥座,下设台基,墙体较完整,四边各开有券门,为重檐歇山顶,其木制结构无存。正中立龙首龟趺“睿功圣德碑”,碑首有4条高浮雕首尾交盘、头部下垂的蛟龙。

第三道石拱桥 御碑亭北沿神路41米处,青石筑成,并列3座单孔石拱桥,栏板、望柱均散落残缺。

华表 跨过第三道石拱桥,迎面两侧为汉白玉华表,亦称望柱。通高6.5米,下为方形基石,上设八棱形须弥座,身饰云气纹,头饰云龙纹二层束腰。

石像生群 华表后依次排列着12对石像生群,建于嘉靖六年(1527),石象生有狮子1对,獬豸1对,骆驼1对,大象1对,麒麟2对,马2对,武将2对,文臣1对,勋臣1对。

石坊 又称棂星门或者龙凤门,是3门6柱4楼冲天式牌楼,方柱上悬云版,横梁覆莲座,莲座上各雕有1尊朝天犼,正中立火焰宝珠。坊身均仿木制设额枋、花板、抱框,上下设有门簪,坊柱前后夹有抱鼓石,影壁墙下设须弥座,上盖黄色琉璃瓦。

第四道石拱桥 过棂星门是第四道石拱桥,青石筑成,并列3座单孔石拱桥,栏板、望柱均散落残缺。
龙鳞神道 过第四道桥是一条长达290米的神道,该神道一反左右对称和通直的原则,作弯曲龙行状。从下马碑进入陵区的中间御路直通方城明楼,统称龙鳞神道,全长1085米。

第五道石拱桥 接龙鳞神道是第五道石拱桥,汉白玉石筑成,并列3座单孔石拱桥。

九曲御河 俗称九曲河。九曲御河是陵区的主要排水设施,砖石结构,全长1687米。河道宽均4米,上游深约2米,下游深近3米,呈“凵”形垂直墙体。河底由青石板或青砖铺底,河道建有9道拦水坝。进入陵区,沿神路有5道3座并列汉白玉单孔石拱桥,横跨九曲御河,中间高两侧低,九曲御河左右贯通整个陵园,非常壮观。

内明塘 过第五道石拱桥,便是内明塘,建于嘉靖六年(1527),内明塘为圆形,砖石结构,直径33米,内垣5级台阶驳岸,青石压面,四周用彩色鹅卵石镶有云龙图案。

纪瑞文碑亭 在内明塘东侧,建于嘉靖十一年(1532),平面呈方形,西向居中开设券门,前出台阶,亭已毁,碑尚存,须弥座束腰形,碑文汗漫不清。

纯德山祭告碑亭 在内明塘西侧,建于嘉靖十一年(1532),平面呈方形,东向居中开设券门,前出台阶,亭已毁,碑尚存,须弥座束腰形,碑文清晰。

祾恩门 内明塘北为祾恩门,面阔3间,进深2间,建有月台,前后三出陛,上部建筑已毁,台基保存完整,东西与内城连接,砌法三顺一丁。祾恩门两侧均设八字琉璃影壁,正面花心为琉璃琼花图案,背面为双龙戏珠。
祾恩殿 祾恩门北为祾恩殿,位于院落中央,是重檐歇山后抱厦宫殿式建筑。建于嘉靖四年(1525),现仅存基址,面阔5间,进深4间,四周有宽2米的回廊及汉白玉石雕栏板、望柱。须弥座式台基上有全浮雕排水龙头,共60个,四隅各有螭首4具。前出月台,两隅各有螭首2具,台基完好。
焚帛炉 祾恩门北两侧各有1处焚帛炉,仅存基址。


东西配殿 祾恩门北两侧为东配殿和西配殿。东西配殿建制相同,面阔5间,进深2间,前出廊,台基保存完好,上部建筑已毁。

陵寝门 祾恩殿北为陵寝门,面阔3间,砖石琉璃结构。现仅存残墙。

二柱门 陵寝门北为二柱门,现仅存石柱,通高6.65米,蹲龙戗鼓,木构无存。

石五供 二柱门北为石五供和供案。前列五供均为残件,后为供案,保存完好。

御赐祭文碑亭 位于供案东侧,建于正德十四年(1519),单檐歇山顶,亭内立御赐祭文碑,碑身风化,碑文有些汗漫不清,墙体残存一半。

御赐谥册志文碑亭 位于供案西侧,建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单檐歇山顶,亭内立御赐谥册志文碑,碑身风化,碑文较清晰,墙体残存一半。


方城明楼 供案后为方城明楼,建于嘉靖六年(1527),方城面阔为22.2米,进深设有券门甬道,门前有御道礓礤,门券后左右两则均设礓礤,以供至明楼上下。方城之上东、西、南三面为雉堞,北面砌女墙,东西外垣设散水龙头各1具。正中碑楼1座,重檐歇山顶式建筑,四面券门。南向双檐之间悬挂楷体“显陵”牌匾。内供圣号碑,须弥座束腰,碑首刻“大明”篆体,碑身镌刻“恭睿献皇帝之陵”楷体大字。

前宝城 方城两侧连接着前宝城,前宝城呈椭圆形,高为5.5米,东西宽112米,南北长125米。宝城环道宽2米,内侧砌女墙,外侧为雉堞172个,堞垛外垣设散水龙头14具。宝城内为封土宝顶,下为正德十四年(1519)所建玄宫。


月牙城 宝顶前挡土墙与方城之间建有月牙城,也称哑巴院。院内建有琉璃影壁1座。

瑶台 建于嘉靖十八年(1539),连接前后宝城呈哑铃状。瑶台为长方形城台,东西两侧外垣各设置20个雉堞及4具散水龙头。其南北两端为下至宝城内的礓礤。

后宝城 为圆形,直径110米,呈环道。设堞垛170个,外侧有散水龙头16具。内置封土宝顶,宝顶下为嘉靖十八年(1539)所建地下玄宫,玄宫内停放着恭睿献皇帝和献皇后棺椁,未发掘,保存完好。宝顶前建有月牙城,内有琉璃影壁1座,墙体残存。

外罗城 修建于嘉靖十八年(1539),朱红色墙体,琉璃墙帽,史载“周回一千四十七丈五尺又五寸(约合3491.8米)”,墙高4~6米不等,厚0.8米。外罗城南北两端较窄,宽约300米,中间最大宽度达464米,南北通深1656.5米,呈“金瓶”形状。随山势起伏蜿蜒,沿整个陵园围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