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以来,在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钟祥市委、市政府、市文体局的正确领导下,明显陵文物工作者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文物工作方针,严格执行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坚持科学发展观,在文物抢救、保护、利用、管理等各个方面均取得较大成绩。1994年以来,明显陵文物保护经费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各级地方财政对文物保护工作的投入均有较大增长。94——2010年期间,明显陵共完成以下重点建设项目:
一. 文物重点修复工程
明 楼 显陵明楼始建于嘉靖六年(1527年),是帝王陵寝标志性建筑。面阔、进深均为17米,重檐歇山顶,下设须弥座基础,主体建筑毁于明末战乱兵火。四周券门及墙体完好。
1985年底,湖北省文化厅根据钟祥县人民政府报告,决定复原显陵明楼。派湖北省博物馆考古研究所刘跃、吴晓两位工程师对显陵明楼遗址进行第一次勘测。
明楼复原工程图纸设计和施工方案,由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工程师刘跃制作完成,经国家文物局高级工程师李竹君指点,在制作进一步完善之后,于1988年12月正式申报国家文物局。
1988年12月11日,由湖北省谷城县古建队经理张呈荣,施工队队长徐国君承建明楼维修工程。
1989年9月,国家文物局批准明楼复原工程预算造价为139.8万元的施工方案。为解决明楼工程特殊用材,显陵管理处先后派人从白沙洲、四川、河南等地购回木材400余立方米。明楼所用琉璃构件出自北京建华琉璃瓦厂生产。
明楼复原工程于1988年12月20日开始预制抖拱,清理遗址。1990年3月,预制椽子、柱头、额枋和大梁。4月16日开始组建木预制构件,吊装金柱和檐柱。5月1日吊装斗拱。6月25日吊装七架梁。7月31日,清东陵古建筑师傅高玉华、王富贵指导明楼挂瓦工作。8月10日明楼木构件全部组装结束。1990年8月10日,油、画工进场。按设计要求,根据显陵特点进行了油漆彩画的施工;并对明楼七架梁保护作了等级较高地仗处理。10月10日,油漆彩绘施工结束。10月20日,粉刷墙壁、铺地墁、复原雉堞。12月底,明楼复原工程全部完成。
显陵新旧红门修缮情况 新红门始建于1539年(嘉靖十八年),门洞三券,砖石实心结构,面阔18.5米,进深8米,单檐歇山顶,檐下四周为仿木结构的金黄色和翠绿色琉璃砖柱,上饰一整二破璇子彩花,光彩夺目,下设汉白玉须弥座,其间饰菀花结蒂及莲花瓣半浮雕图案。红门东西两侧各建一掖门,内置门房,东西各三间,过新红门经过一道弯曲神道,即旧红门,旧红门始建于1524年(嘉靖三年),其建筑形势与新红门相同,左右都有掖门和门房,红门左右建围墙与东西砂山和外罗城相连接形成一道封闭区域。两座红门建筑规制在明陵中绝无仅有,明未毁于兵火琉璃件屋顶被毁,两座红门墙体完好。
1994年,由国家文物局下拨维修经费60万元,自筹资金19万元,对新旧红门进行维修。1994年5月,旧红门维修工程正式开始,为了确保质量,显陵管理处从河北遵化市马兰峪请来了高玉华、王富贵二位古建师傅,现场指导维修施工。5月10日,旧红门屋面除杂结束,5月16日,旧红门残存额枋及冰盘檐构件拆卸结束。在清理过程中,发现翼角的设计与实际不符,差异很大,为了保持原有风貌,显陵管理处及时与设计人员及琉璃件生产厂家联系,得到改正。6月10日,琉璃仿木额枋,半圆柱,五层冰盘檐全部安装结束。6月15日,安装角梁、椽飞,6月25日开始挂瓦,粉刷墙面,7月上旬,旧红门维修工程全部结束。新红门维修从10月25日开始,由于在维修旧红门过程中积累较多的经验,工程进行顺利,到12月22日,新红门维修全部结束;工程期间,国家省、市领导高度重视,由于管理严格,工程做到了安全、节约、优质,确保了工程顺利进行。
圣号碑抢救维修 圣号碑供奉于宝城明楼正中,立于嘉靖三年(1524年),汉白玉石制作,碑额篆书"大明"二字,上刻二龙戏珠图案;碑身正面楷书"恭睿献皇帝之陵"七个大字;保存完好。须弥座浅刻卷草莲瓣纹饰。明未清初毁于战乱,碑首残破,残件散落四周;碑身周边受损,大部分尚存,刻字清晰可见;碑身高221厘米,宽56厘米;须弥座束腰以上毁坏严重,基本无存;碑身无法自立,后人曾砌筑长225厘米,高330厘米,宽165厘米的青砖墙体将残破碑身镶嵌其中。1997年5月,显陵管理处制作并向国家文物局呈报了《显陵圣号碑维修保护方案》。筹措维修经费8万元,按照复原设计图,于1997年开始维修。先对碑体加固支顶,然后将护墙砖拆除取出的构件清洗、编号,将残存的碑体与同等石材打制的两截碑身构件吻合后,用环氧树脂粘接加固,归安粘接须弥座。1997年11月开始吊装,先将新打制须弥座上部与残存下部吊装合缝,接着将碑身吊装合缝,最后起吊碑首安装成功,复原后的圣号碑通高4.6米。
棂星门 棂星门(又名龙凤门),位于显陵神道中部,石像生北端,设计十分精巧;为六柱三门,四楼冲天牌楼云柱悬挂云版,上覆莲座,莲座上各雕一尊朝天吼,正身立火焰宝珠、石墩,坊身仿木作设额枋,花板抱框,上额设有门簪,分柱前后夹有抱鼓石,影壁墙下设须弥座,上盖黄色琉璃瓦。其主体结构基本完好,石柱、门枕、联楹、门额枋、火焰、宝柱、朝天吼完整无缺。但明次间夹楼墙体无存,抱鼓石全部及须弥座部分构件散落,明间及次间两侧的云卷石全部脱落。角云石,明间缺一,次间(西)缺二。
1995年7月显陵管理处制作了《显陵棂星门的维修保护方案》工程批准立项后,于1996年7月开始维修复原,同年12月底竣工,在维修过程中,严格按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进行修缮,制定了具体的施工细则:按要求清理、收集散落四处原始构件,并逐一登记、编号;清除石坊构件结合点上生长的荆棘台墁;归安散落的须弥座构件,少量残破的以环氧树脂粘接后用之,缺少部分以同样质地的石块按原样制作补齐;归安抱鼓石,施工中注意处理须弥座与石柱之间的角度,接好之间的榫头,并用高分子化学材料粘好加固,所缺部分构件,以同样质地石块按原形制作补之;复原了明间与次间的夹墙;归安复原石柱东西两侧的云卷;归安复原火焰、宝珠两边的角云石,三门尚未复原。棂星门复原工程共投资24万元,其中,国家文物局投资8.4万元,地方筹资15.6万元。
石像生化学保护 显陵石像生群,位于显陵中轴线神道中部,始建于嘉靖六年(1527年),经过近500年风雨剥蚀风化严重。
1992年2月27日,显陵管理处邀请中国文物研究所科技部主任李化元到显陵考查研究显陵石质文物保护问题。
1992年2月29日,中国文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蔡润及王志良到显陵勘测石质文物风化破坏情况,计算面积;并制订保护方案。
1994年8月,国家文物局审批通过《显陵石像生化学保护方案》,下拔石像生保护经费20万元,显陵管理处自筹资金2万元。
1994年9月,显陵管理处与中国文物研究所合作,对石像生进行了科技保护,先用化学药剂进行清洗表面,然后用有机硅聚合物涂刷,固化后,使其强度提高,延缓自然风化侵蚀,达到保护目的,经过一个月昼夜施工,显陵石像生化学保护工程完工。经近几年对石质文物观测效果很好。
九曲河 始建于嘉靖二年(1523年),为显陵人工挖掘砌筑的御河,全长1596米。它引松林山泉水,穿墙入城,自东北向西南蜿蜒而流,是显陵陵内的一大景观,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泄洪功能。1971年冬季,钟祥县血防办普查出显陵陵区范围有虰螺,经省、地、县、区文卫办领导同意,填毁了显陵内的"九曲河"。
1993年,显陵管理处组织专班对九曲河河道进行认真的勘探,挖掘沟点一百多处,找准河道的位置,在此基础上,绘制九曲河平面示意图。1994年冬至1995年春,钟祥市人民政府安排郢中、九里、南湖三个乡镇劳力开挖九曲河,清除淤塞九曲河的泥土2.6万立方米.并对九曲河河道内遗存各类构件进行清理,清理出棂星门须弥座构件23块,石拱桥望柱、栏板和其它构件97块,河道墙体上的压面石1100块。
1995年,显陵管理处制作《显陵九曲河维修保护方案》,送国家文物局审批。
1998年5月,国家文物局原则上批准通过《显陵九曲河维修保护方案》(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1998]249号)。
该方案九曲河维修保护经费总额563万元,其中包括地方配套资金225万元(占总额的40%)。
截止2001年底,钟祥市文化局收到国家文物局下拨九曲河维修经费270万元。
根据文物工作"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方针,在"不改变原状"的前提下,本着"先易后难,先显后隐"、"先抢救保护,后一般维修"的步骤:①从1996年开始,先后对九曲河道驳岸墙体进行维修复原;②1996年,投资30万元维修九曲河上第一道三座石拱桥。该工程由襄樊市双艺古建园林公司承建石料均出自河南南阳;③2004年5月,显陵管理处根据从九曲河河道清理出桥面的望柱、栏板构件,维修复原九曲河上第五道三座石拱桥及东西两侧便桥。
2004年8月,九曲河工程全线竣工,通过国家文物局验收。
外明塘 外明塘始建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按《承天大志》和《兴都志》等文献记载,敕封纯德山碑以北,在显陵中轴线上有一外明塘。据清康熙六年《安陆府志》附图判断,外明塘在红门以西,第一道神路桥和旧红门中轴线上。是显陵人工依照天然池塘挖掘,并用青石护岸砌筑的池塘,与九曲河出口相连。是显陵独特建筑之一,显陵分内外修建两座明塘。经过近500年历史变迁,已被洪水冲刷淤泥掩埋。
1999年5月,显陵管理处根据历史文献资料,找准外明塘准确位置,钟祥市人民政府安排民工进行开挖,清除外明塘泥土3万立方米,并投资79万元维修复原外明塘。
前后双茔城 双茔城为显陵主体建筑之一,位于明楼之北,中间由遥台相连,呈哑铃形状。据《兴都志》记载:前茔城之下玄宫是正德十四年(1519年)为兴献王朱祐杬营建的墓室,后茔城之下的玄宫则是嘉靖十八年(1539年)是兴献王朱祐杬被追尊为皇帝后,与其妃蒋氏合葬时修建的新宫。
后茔城周长349米,直径110米。前茔城周长387米,直径123米。前茔城为椭圆形,后茔城为正方形,其高度均为5.5米。茔城城墙的宽度:基部为3.02米,上部为2.82米。
茔城之上,其内外两侧以"磨砖对缝"法砌筑女儿墙及雉堞。内则均为女儿墙,前宝城外侧共筑172个雉堞,后茔城则筑170个。宝城外垣分设汉白玉散水龙头。前茔城14具,后茔城16具。连接坟茔的瑶台为长方形,长41米,宽14.36米。瑶台东西两边各设置20个堞垛和4具散水龙头。其南北两端为下至月牙城的礓?。女儿墙与雉堞之间为茔城环道,环道上以45厘米×22厘米×8厘米的条砖墁地。
双茔城历经近500年的风雨侵蚀、冻胀,毁坏严重。2001年实地勘查:双茔城尚存,城墙表面,大面积风化酥碱,墙体凸凹不平,墙体上丛生树蔸,树蔸将墙面挤歪变形;散水龙头2个脱落,5个歪闪,女儿墙大部分倒塌无存;瑶台两端下至坟冢礓?破损外闪严重,其护栏矮墙也残缺不全。有继续倒塌裂痕;雉堞、堞垛全部残破,大部分无存,存在的部分墙体亦是歪闪倾斜,有的面临倒塌危险;茔城及瑶台铺墁地砖,几乎全部损坏无存,部分成阶梯状态,使茔城内部城砖土显露,不仅给游人行走造成不便,重要的是不利于雨水排泄。由于雨水渗透,对整个茔城破坏极大,鉴于上述状况,双茔城亟待需要抢救性的维修保护。
2001年显陵管理处制作《显陵双茔城维修方案》,送国家文物局审批。2005年5月双茔城维修工程开工,2005年5月正式动工。2006年12月竣工。工程总造价236.7万元。
1、彻底清除双茔城、瑶台、城墙上的树蔸;对墙面上生长百年树蔸,有些将墙体挤后变形,则采取局部拆除方法,对拆除城砖依序编号,将树蔸(桩)全部清除后,再将拆除城砖按序归安,对墙体重新加固恢复原状。
2、将前后茔城环道上歪闪及脱落的汉白玉散水龙头归安复原,并采取化学方法进行必要的防风化处理。
3、按工程设计图维修复原双茔城环道上的女儿墙。
4、按工程设计图维修前茔城东西现两边雉堞40个,瑶台东西两边雉堞40个。
5、根据设计图维修整理双茔城及瑶台的墁地,在进行详细勘察的基础上,尽可能的保留了原有地面;对必须修复的地段按原状层次加设三合石灰土垫层,进行防渗水处理,并按现状结构用将烧制方砖用桐油浸泡后,沙浆铺设,水泥浆沟缝,然后,三遍满刷桐油。确保双茔城防渗排水措施准确到位。
6、修补调平瑶台南北两端的礓?,归安松动歪闪的垂带,残破的礓?,维修补齐护栏矮墙。
7、按工程设计图纸维修复原前茔城照壁,并对后茔城照壁原状保留现存的三分之一原构件进行加固处理。
显陵龙鳞道 显陵在神道处理上与明代诸陵有很大区别。 陵区中心部位,从下马碑开始,到祾恩门处,砌筑一条弯曲的甬道,全长1300米,除中间石像生处有一段笔直外,首尾都有弯曲,犹如一条蜿蜒前行的龙。显陵是明代帝陵中唯一整体保留神路龙鳞道做法的陵寝。中间铺筑青石板,谓之"龙脊",两侧以鹅卵石填充,谓之"龙鳞",外边再以牙子石收束,总称"龙鳞道"。这种做法既满足陵寝建筑的功能需求,又经济可行,充分显示古人智慧。
显陵龙鳞神道经过500年的风雨侵蚀,毁坏严重,从1984年起到1999年,显陵管理处自筹资金先后几次对神道整理,清除风化严重下陷青石板,以同等石材代替,补齐、调平复原后的神道,完整保留原有建筑格局。
睿功圣德碑楼 睿功圣德碑楼位于显陵神道中轴线上,为显陵标志性建筑之一。始建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砖木框架结构,重檐歇山顶式。呈方形,面阔进深均为18.6米,汉白玉台基,东、西、南北四方各设券门一道,四出斜面礓?。楼内金砖铺墁,亭中间立"睿功圣德碑",碑文为嘉靖皇帝亲撰。御碑楼气势雄伟,为睿功圣德碑楼专用建筑,明末遭兵燹,屋面和所有木构件均毁,现仅存石制台基和墙体,石碑破损为数块。70年代当地老百姓因陋就简曾在里面搭房居住。由于年久失修,风雨摧剥,东、南、西三面墙体损坏,基角西南、东北角汉白玉石、青石损坏,部分墙砖、石构件风化;散落异处,石龟座及地墁风化严重。同时屋顶没有保护设施,杂树根系在墙体内生长,造成多处裂缝,急需抢救维修。
2005年显陵管理处制作《明显陵睿功圣德碑楼修缮设计方案》呈送国家文物局,经国家文物局专家论证会已审批通过。工程总造价800万元。
1、先复原睿功圣德碑
现场勘测,睿功圣德碑,已断裂数块,由于碑楼屋面已毁,风吹雨淋,对其保护非常不利,根据现场实物模拟拼接,碑身断裂部分基本尚存,同时,御碑石质非常好,也为粘接修复提供了条件,特别是《钟祥县志.金砖》中录有世宗撰写的碑文,对拼对提供依据。2008年7月显陵管理处聘请河南南阳石雕工匠来显陵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
首先将残存碑体上半部分与同等石材打制的下半部分碑身构件吻合后,用环氧树脂将粘接加固,然后按原样镌刻的碑文,共831字。同时用同样方法粘接,加固碑座碑首。
2008年9月开始吊装,先将新打制粘接好的碑身吊装与碑座合缝,然后起吊原件碑首安装成功,其复原后的睿功圣德碑通高5.1米。
2、睿功圣德碑楼地墁金砖,从苏州订购,2010年已铺设完工。
3、睿功圣德碑楼维修复原工程目前正等待国家文物局的工程验收。
二. 文物现状加固项目
外罗城 显陵外罗城建于嘉靖十八年至十九年(1539年-1540年),据《兴都志卷七》载:外罗城红墙长一千四十七丈五尺五寸。即3491.8米,其平面图形呈"净瓶状",将显陵建筑群全部围在其中。砌筑墙体的城砖调自全国不同的地方,砖上铭文:"江西九江府、直隶池洲府"等字迹清细可见。由于山势地形变化,导致城墙的高矮不齐,选用不同规格条砖糙砌,红麻刀灰罩面。城墙上端黄绿相间的冰盘檐上履饰着黄色琉璃脊饰瓦面。由于历史的变迁,山势地形及温湿的变化,加之年久失修,使外罗城损坏严重,多处倒塌,琉璃瓦面全部不存,断白硃砂、粉墙基本剥落,墙面树蔸,荆棘杂草丛生,城墙倾斜歪闪处甚多,"九五"期间自筹资金,发动全处干部职工及当地群众集并城砖30余万块对残破严重的城墙进行抢救性维修,堵住了20处豁口,砌筑简易墙体320米;对外罗城歪闪倾斜严重的三处地方砌筑斜拉墙加固保护。1999年,显陵管理处按传统法式复原了新、旧红门两侧城墙,墙面以红麻刀灰罩面,顶部恢复冰盘檐、墙帽;1996年~1999年两次清除内、外罗城墙顶,墙面上的树蔸,及城墙周围的荆棘杂树,基本上保持了外罗城完整形貌。
文物遗址保护 沿祾恩殿遗址人行道铺设栈道30米,方城、明楼东、西两侧礓?铺设踏步栈道22米。对风化严重的石质文物丹陛加固玻璃罩保护。
三. 遗址发掘
神功监遗址 位于神路西侧,居于陵区中部,遗址已初步发掘,1996年,显陵管理处集中全体干部职工对神功监遗址进行清理,基本摸清占地范围,及主体建筑部局,清理遗址面积达5000平方米,神功监遗址建房81间,其柱基保存完好。
神厨、神库 据《兴都志》及其附图《显陵总图》记载,神厨、神库位于内明塘东,分别设九曲河两侧,此又为显陵独特之处。神库现为管理处办公居住地,1996年维修复原神库大门门楼及两边墙帽,其正房7间建筑踏进已清理,柱基保存完好,对风化严重的建筑基础加固玻璃保护。
神厨遗址,2007年,显陵管理处派专人实地勘探,基本摸清遗址建筑建筑部局,其方位坐东朝西与神库相并列,其正房5间两侧厢房各3间。
宰牲亭、奉祀房遗址 根据《兴都志》记载,在神厨遗址以北,目前未进行发掘清理。
巡山铺和朝房遗址 据文献记载:新红门背面应有巡山铺和朝房。1994年,在维修新旧红门工程施工时,遗址曾被发现,新旧红门内置门房,东西各3间,但后来又被掩埋,进一步清理工作需在文物保护中逐步落实。
陵户、军户、礼生、乐户遗址 按顾璘《兴都志.山陵》记载:"陵户、军户、直房一所,礼生、乐户直房一所,各20间",位于陵恩门西侧与"神厨、神库遥遥相对"现被陵内停车场及西陵路占压,尚未进一步清理发掘。
四. 安全设施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党和各级政府对显陵的保护工作十分的重视,并设立的专门的保护机构显陵管理处和钟祥市公安局显陵派出所,昼夜监护。显陵管理处内设文物保护科和安全保卫科两科室。其中:文物保护科专职人员7人,主要职责:负责陵内文物安全及文物遗存的保护管理,确保文物无人为破坏,实施对辖区内的文物进行日常监测。
安全保卫科专职人员6人,主要职责:负责陵区内的安全防范,及明显陵电视监控预警系统的管理、使用和维护。
安装电视监控预警系统 2001年5月,显陵管理处制作《明显陵电视监控火灾预警消防管理系统设计方案》,呈送国家文物局。
于2002年7月,国家文物局审批,工程总预算为90万元。
2003年11月12日,显陵管理处与武汉中原之星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工程施工合同。
2003年12月明显陵安全电视监控火灾预警消防管理系统,第一期电视监控工程安装结束,正式投入使用。
该工程安装时结合陵区内的实际情况,具有侧重点。在中轴线依次排列的下马碑、新旧红门、御碑楼、石像生、龙凤门、祾恩门、祾恩殿、石五供、方城明楼、前后宝城及瑶台等重要建筑物,均设有电视监控器。
新红门、为游客进入显陵的必经之路,在此设置一台隐蔽彩色摄像机,以观察记录每天由此进出入人员的图像资料,备事后复查。在此处安装了2对主动红外对射探测器,以对非法入侵作报警响应。在此处设置3只感烟器,1只感温探测器,1只手动报警按钮,以对火灾预测作出响应。
御碑楼北和石像生是显陵的精华之一,因此在御碑楼顶上设置一台配置十二倍电动变焦镜头,全方位电动云台、全天候防护罩的低照度黑白摄像机,以观察神道上人员流动情况及火灾预警。在此处安装了2对主动红外对射探测器,以对非法入侵作报警响应。在此处设置3只感应烟器,1只感温探测器,1只手动报警按钮,以对火灾预测作出响应。
棂星门处位于神道中部,石像生北端,为了确保石像群的安全,与御碑楼监控器相对应在此处安装了一台红外线黑白摄像机,以昼夜监视其险情。同时在此处还安装了2对主动红外对射探测器,以对非法入侵作报警响应。另在此处设置3只感烟器,1只感温探测器,1只手动报警按钮,以对火灾预测作出响应。
在前宝城城垣内壁上依距各安装四台配置六倍电动变焦镜头,全方位电动云台、全天候防护罩的低照度黑白摄像机,以观察宝城内的险情及火灾苗头。每台摄像机均采取断路告警措施,并安装1只被动红外探测器,以保护室外的摄像机的安全。在每台摄像机的下方设置1只火灾紧急手动报警按钮,以对火灾苗头发生作出及时响应,提高扑救的速度。
在前宝城城垣外壁上依距各安装五台配置六倍电动变焦镜头,全方位电动云台、全天候防护罩的低照度黑白摄像机,以观察宝城内的险情、及火灾苗头。每台摄像机均采取断路告警措施,并安装1只被动红外探测器,以保护室外的摄像机的安全。在每台摄像机的下方设置1只火灾紧急手动报警按钮,以对火灾苗头发生作出及时响应,提高扑救的速度。
瑶台两侧各安装一台配置六倍电动变焦镜头,全方位电动云台、全天候防护罩的低照度黑白摄像机,以观察宝城内的险情及火灾苗头。在每台摄像机的下方设置1只火灾紧急手动报警按钮,以对火灾苗头发生作出及时响应,提高扑救的速度。
后宝城城垣内壁上依距安装四台配置六倍电动变焦镜头,全方位电动云台、全天候防护罩的低照度黑白摄像机,以观察宝城内的险情及火灾苗头。每台摄像机均采取断路告警措施并安装1只被动红外探测器,以保护室外的摄像机的安全。在每台摄像机的下方设置1只火灾紧急手动报警按钮,以对火灾苗头发生作出及时响应,提高扑救的速度。
后宝城城垣外壁上依距安装五台配置六倍电动变焦镜头,全方位电动云台、全天候防护罩的低照度黑白摄像机,以观察宝城内的险情及火灾苗头。每台摄像机均采取断路告警措施并安装1只被动红外探测器,以保护室外的摄像机的安全。在每台摄像机的下方设置1只火灾紧急手动报警按钮,以对火灾苗头发生作出及时的响应,提高扑救的速度。
消防设施 明显陵陵内实有面积700余亩,其中森林覆盖面积500余亩,古建及陵区临时建房面积1500平方米,为确保林区文物、森林防火的安全,充分发挥了明显陵的独特优势,利用内、外明塘、双茔城西侧白水灌水源,总储水量达12000多立方米,可解决陵区内消防用水问题。
在陵内东侧有宽4米,长600米的林中路为消防通道。陵内西侧现有的简易公路,可代替消防通道。陵内北端是方城明楼及前后宝城,由于建筑物集中、松林茂密,东、西、北特设有长1400多米,宽4米的林中通道。
其次配备了消防车,消防器材有干粉灭火器、泡沫灭火器、喷水泵和沙袋等。在高层建筑物明楼安装有避雷针,在祾恩门东侧(现管理处办公地)安装避雷塔。
防盗设施 明显陵利用外罗城为防护墙,外罗城将整个陵园围绕,城高6米,厚1.6米。陵区内训养6 条警犬。
通信设施 明显陵设专线电话2部,安保人员各有对讲机和移动电话。明显陵派出所配有警车4辆。
五、 保护措施
制定保护规划 1996年显陵与武汉科技测绘大学合作完成显陵地形测绘。在此基础上,经国家文物局同意,于1997年与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合作,制定了《明显陵规划》。规划出以文物保护为重点的主题思想。1999年4月1日,《明显陵规划》呈报湖北省国家文物局审核,同年4月17日《明显陵规划》在湖北省文物局通过审核。2000年11月30日,显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事业尤其是法制建设的发展,以及明显陵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的现实需要,2005年8月,钟祥市政府及显陵文物管理处又委托天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 古建园林设计分院,修订完善明显陵保护规划,该规划2007年11月制作完成,送国家文物局审核。2007年12月,国家文物局专家论证会原则通过《钟祥市明显陵保护规划》。前后两次编制规划,均曾获得国家文物局有关领导和专家的支持和帮助,这将为明显陵今后文物保护管理步入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打下坚实基础。
划定保护范围 从八十年代开始,钟祥市政府先后颁发了一系列保护显陵的地方性法规。如:1988年5月16日钟祥县人民政府颁发了《关于做好显陵保护工作通知》,钟政法[1988]22号;1992年11月9日,钟祥县人民政府批发了《关于显陵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批复》,钟政函[1992]34号,划定显陵绝对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外罗城墙基外100米范围内划定绝对保护范围,严禁挖土、拆墙、深层耕种;外罗城外500~100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绝对保护范围内严禁任何非文物建筑建设;建设控制地带充许在现规划控制之内,建设农民住宅和旅游开发用房。
1999年4月17日,钟祥市政府常委会又讨论通过了《钟祥市明显陵保护管理施行办法》扩大了显陵绝对保护范围,即东、西、北三面以外罗城为起点,向外延伸150米;南面以外明塘南侧边沿为起点,向外延伸300米。并具体界划了建设控制地带,即东、西两面以保护范围界桩为起点分别向外延伸500米,南、北两面以保护范围界桩为起点分别向外延伸600米和550米。
2000年,《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公布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通知》[鄂政办发[2000]139号]再次对原有保护范围进行了修订。将绝对保护范围改为东、西、北三面以外罗城为起点,向外延伸150米;南面以外明塘南侧边沿起点,向外延伸300米。建设控制地带改为外罗城东、西两侧以保护范围界桩为起点,向外延伸500米;外罗城北从保护范围界桩一直向外延伸到"七个大包"以北200米;外罗城南从保护范围界桩向外延伸至"纯德山碑"以南200米。
经调整后的核心保护区是:东、西、北三面以外八更铺遗址为起点,向外延伸150米;南面以纯德山为起点向外延伸150米。
建设控制地带是:东、西、北以核心保护区界桩为起点,向外延伸500米,南面以核心保护区界桩为起点,向外延伸300米。
缓冲区,东、西、南、北以建设控制地带界桩为起点,向外延伸150米。
在显陵入口处设置保护标志,核心保护区的周围设置界桩,其它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移动和损毁。
建立保护制度 显陵核心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的环境按下列规定进行管理:
1、核心保护区内不得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因特殊情况需要在核心保护区内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的,必须保证文物保护单位安全,并经湖北人民政府批准,在批准前应当征得国家文物局同意。
2、禁止在宝山、砂山、朝山、案山进行爆破、挖掘、采石开矿。
3、禁止在核心保护区内进行打井挖渠,挖砂取土,挖坟立碑,放牧捕猎,毁林拓荒,破坏植被,不得将砂山、空地辟为农田、果园,不得在古建筑物内及海墁、神路及其桥梁上,古树、名木和风景林木周围堆放砂土、柴草及其它杂物。
4、禁止在核心保护区内生产、存放危及文物安全的易燃、易爆和腐蚀性物品。
5、在建设地带内禁止修建危及文物安全的设施;新建建筑物、构筑物,其设计方案须经国家文物局同意,并报钟祥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其形式、高度、色调等应当与显陵环境风貌相协调。
6、在建设控制地带内禁止排放工业污水、废气等污染物,不得新建污染环境项目。
7、在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各种风景林木和古树名木,不分权属都应当按照规划进行抚育管理,不得砍伐或者迁移。需要进行更新,抚育性砍伐的,应当按照法定程序,经有关部门批准,办理采伐手续。
8、禁止在陵区内的文物古迹和风景林木上涂写、刻画。
文物收集 在陵内适应的位置建立陈列室,展出具有一定历史、文物、艺术价值构件,既保护了文物,又充实了显陵观赏性内容,使之能充分发挥文物本身价值。2000年,显陵管理处将祾恩门东侧一处平房改建成文物陈列室,配备多媒体多功能音响设备,宣传介绍显陵,收集陈列圹志文碑、铭文城砖、琉璃瓦件、石雕构件等一批文物100余件,对有铭文城砖、碑、石构件、琉璃件文饰进行拓片保存,并按一定比例制作显陵模型供游人参观、展览。
钟祥市显陵管理处
2004 版权所有 Copyright 明显陵文化旅游景区 鄂ICP备170202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