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显陵的神道全长1368米,沿中轴线展开。中间铺筑石板谓之"龙脊",两侧以鹅卵石填充,谓之"龙鳞",外边再以牙子石收束,是明代帝陵中惟一整体保留神路龙鳞道做法的陵寝。

其走向不取笔直形态,而是随着地形的变化呈"曲路",由于形态像一条龙,故称之为"龙形神道"。其设计原因,一方面是取决于地形的走势,另一方面是出于风水的讲究。

明楼相当于龙头,从第五、第四座神路桥到棂星门,相当于龙颈,两桥之间的神道长达300米,由于受东面砂山的影响,而墓穴面向案山的中轴又不能偏移,故两桥之间的神道形成弯曲的路形,与周围的建筑有机结合,就好似一个巨大的阴阳太极图,人们置身其间,顿感高深莫测。

从棂星门到旧红门相当于龙身,从旧红门到新红门再到对面山坡,相当于龙尾。古代建制讲究中轴对称的原则,而两座红门不在同一中轴线,形成弯曲。是因为路形和风水的原因,为与龙颈相呼应,塑造一条"活"龙,竞打破传统建筑制式,刷新与其他明陵不同之处。

明人蒋平阶所著的《地理古镜歌》也有"路能界气亦能迎,当与零神一样评;大路弯环玄字体,阳神三折穴前萦;直来直去无生意,乙字弯身最有情"的说法。注者谓"路亦大关风水,生旺而弯环则吉,衰死而硬直则凶。"如果神道是笔直的,就像一条僵死的龙,而如果是弯曲的,就像一条活灵活现、正在腾飞的龙。

陵寝建筑的设计者,在主观上虽然是为了附会迷信的风水之说,但弯转曲折的神道布局,在客观上确实起到了与大自然山川风貌相和谐,收敛视野,避免神路直对着陵墓。如若直死射来,名为土箭,亦当躲避始为全美,也避免了陵园建筑一览无余,从而造成"曲径通幽"的艺术效果。

从空中俯看这条龙形神道,龙颈三曲龙尾三摆,活灵活现,像是一条腾飞的巨龙,与桥下的"水龙"九曲河相呼应,而内明塘相当于龙珠,便形成双龙戏珠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