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皇帝即明世宗朱厚熜,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于正德十六年(1521年)四月二十二日中午登极。以正德十七年(1522年)为嘉靖元年。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驾崩以后,定庙号为世宗。在位共四十五年,是明朝仅次于万历皇帝第二个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的统治时间近半个世纪,在明代乃至整个封建史中的影响是很大的。
明正德十六年(1521)三月十四日,明代最昏庸的皇帝武宗朱厚照病死于豹房。武宗一生荒淫,膝下无子,临终之前,也未留下遗诏,只是让太监转告,请他母亲慈寿皇太后与内阁辅臣商议皇位的继承人。
经内阁首辅杨廷和与皇太后协商,决定"尊奉祖训(朱元璋)兄终弟及"宣诏"皇考孝宗敬皇帝亲弟,兴献王长子(朱厚熜)嗣皇帝位"。以武宗遗诏的形式将这一决定颁发下去。这纸遗诏,只强调了"兄终弟及"的祖训,并未考虑到朱厚照与朱厚熜只是叔伯兄弟,也未强调朱厚熜要过继给伯父孝宗做儿子,才能名正言顺。果然,朱厚熜应诏从湖北钟祥到北京后,发现礼部是按皇太子身份举行登极典礼,便不肯登极,强调要按遗诏"嗣皇帝位"举行仪式,经皇太后调停,最后以奉迎皇帝礼举行登极,定第二年(1522)为嘉靖元年,帝号世宗。
封建帝王继统,第一件事便是修国祀社稷。朱厚熜继位后,自立体系,便效仿朱元璋追尊四世先祖为皇帝的例子,追尊自己的生父为明朝的正宗皇帝。此时,朝中大臣认为朱厚熜与孝宗皇帝之间的身份应按礼制确定,并分为两个派别,以大学士杨延和为首的大臣主张朱厚熜过继给孝宗做儿子,尊孝宗为考(父亲)、尊生父兴献王为皇叔父。而以张璁为代表的一小部分人则阿谀世宗,提出"继统不继宗",应上考兴献王,尊孝宗为皇伯考。双方引经据典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这便是明史上著名的"大礼之争"。经过三年半的争论,朱厚熜以高压手段将杨延和等人或削籍或贬官或发戌或杖死,并将附合的官员全部逐出朝廷,由张璁等人取代。大礼议之争初始时,朱厚熜年龄仅有十五岁,继位还不到一年,经过三年半的激烈争论,朱厚熜在政治上已经成熟,这在封建帝王中还是不多见的。大礼议之争以世宗的胜利而告终,皇室支系成为皇室正统,皇权大大加强。
嘉靖皇帝朱厚熜的父亲兴献王朱祐杬一生酷爱诗书,不喜珍玩,不畜女乐,但他十分崇信道教。当时朱祐杬的封地安陆州长寿县(今钟祥市)内有座玄妙观,观内有个纯一道人,纯一道人"道行甚高",朱祐杬对他崇敬不已,交往甚厚。正德二年(1507年)八月初十中午,兴献王有些困倦,于是便凭几打盹。朦胧之中,忽见纯一道人入宫,他赶忙起来迎接,但恰恰就在此时,宫人传报世子(后为嘉靖皇帝朱厚熜)降生,同时,玄妙观也差人来报,说纯一道人刚刚羽化。兴献王平时盼子心切,又十分迷信,于是便认为世子降生,完全是由纯一道人给"点化"而来的。世子朱厚熜由于从小便经常随父母到玄妙观去焚香祈祷,所以做了皇帝后,便罢黜僧尼,独尊道教。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十二月,朱厚熜病入膏肓,同时他非常怀念故乡,想回到承天府拜见父母陵墓(显陵),因承天府是他的"受生之地",认为上天既可以"赐"他在此地出生,那么,当他患病以后,再回到承天府向上天祈祷,自然也会"赐"他痊愈康复,"顺天之佑一行,我必万康"。因受到大学士徐阶的劝止,才未能成行。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十四日清晨,朱厚熜突然昏厥不省,人事不知,午时,驾崩于乾清宫,终年六十岁。
嘉靖皇帝即位之初,面对的是贵族宦官势力把持朝政,朝野充斥腐败,政治混乱的烂摊子,为缓和矛盾,稳定局面,嘉靖皇帝即位后就着手实施了一系列清除前朝正德皇帝弊政的措施。他调整了史治,对正德时期乱任用的官员、派往各地的大批太监及一些权贪之臣进行了清理,任用了贤能有识之士,他还注意减轻农民负担,减免赋役,清理皇庄,抑制了贵族庄田的恶性发展,这使得嘉靖初期的社会危机得以改善,把明朝封建统治又带到正常发展的轨道上来,从这方面看,嘉靖皇帝对于促进当时社会的稳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嘉靖皇帝吸取了以前各朝中宦官当权,扰乱朝政的教训,他对宦官管束很严,对敢于犯纪者都施以严惩,故嘉靖时代始终没有发生宦官乱政的事情。但他在用人方面也存在一个重大的失误,便是宠用了一个历史上有名的奸相:严嵩。严嵩颇能揣摸嘉靖皇帝的心意,为进一步获取皇帝的好感,严嵩还处处表现得谦恭谨慎,他深晓皇帝痛恶恣意放纵的权臣,便深藏锋芒,把自己扮成谦谦君子。就这样,严嵩逐步取得了皇帝的信任,成为朝中最有权势的内阁首辅。
在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二月,有个户部云南司主事海瑞,不顾个人安危,冒死上疏,严厉批评朱厚熜的治国错误,因而震动了整个朝廷。这便是现代人非常熟悉的"海瑞罢官"事件。
海瑞在疏中批评朱厚熜被邪念(崇尚道教)所牵而造成误国殃民;批评朱厚熜性偏苛断,猜疑过敏、恶听谏言,盲目相信"长生不老",对待朝政大事上非要"用人必欲其唯言莫违"等等,还劝诫朱厚熜要每天视朝,经常召见辅臣、尚书、言官等人,讲论天下利害,并说如果皇帝能够悔悟,那么"天下何忧不治!万事何忧不理?"嘉靖皇帝一生当中,从来还没听到过这样严厉、全面、深刻的批评谏言,当他览阅了海瑞的奏章以后,大怒,将奏章扔在地上,马上对侍从说:"趣执之,无使得遁"。就是说,快把他逮起来,别让他跑了。嘉靖皇帝本想杀掉他,但又恐天下人笑他象纣王那样无道,只下令将海瑞禁锢狱中,直到嘉靖皇帝朱厚熜的儿子穆宗隆庆皇帝朱载?登极后才释放出狱,官复原职。
《永乐大典》是明王朝永乐年间由永乐皇帝朱棣提出并实施修撰的,全书有目录60卷,正文22877卷,11095册,在世界文化史上,《永乐大典》是文化发展到一定总体水平的标志物,在人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永乐大典》修撰成功后,直到嘉靖皇帝朱厚熜继位时,它才广泛引起了世人的关注。据《明世宗实录》记载,《永乐大典》是嘉靖帝"殊宝爱之"珍品,他登基以后,更是几案上必备参考的经典,并时常在朝庭上引用。由于《永乐大典》篇幅浩繁,它从未刊刻过。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八月,朱厚熜诏重录《永乐大典》,仅此一端,足可显示出他是一位有学养有超前意识的帝王,但《永乐大典》正本的下落,在明末清初之前就已成为中国文化史、书籍史上最不可解的,也是最大的谜团,把这称之为人类文化之谜,也不为过。
嘉靖四十五年(1566)十二月十四日,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晏驾,同年,朱厚熜第三子朱载?御极,即明穆宗隆庆皇帝,定第二年为隆庆元年。隆庆元年(1567)三月十七日,嘉靖帝入葬永陵。
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一生罢斥太监,拼弃外戚,将一切朝政大权全部集中在自己手中,使朝政为之一新;同时,他还整理史书,重录《永乐大典》;整饬边备,加固长城;建造海防,围剿倭寇;史实表明,嘉靖时期,明代经济发展最好,政治稳定,国力强大,社会矛盾得以缓和,有效的扼制了明王朝的衰败,出现了一个国富民安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