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祥文风塔,又名文峰塔,俗称白乳高僧塔,位于湖北省钟祥市郢中城东龙山之巅。现存塔体为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 创建,是典型的覆钵式塔。中心地理坐标东经112°35"34.59",北纬31°09"55.52",海拔60米。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钟祥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相传,钟祥文风塔创建于唐僖宗广明初年 (880),初为土塔,名曰"白乳高僧塔"。但是根据乾隆六十年编修的《钟祥县志》中记载:"白乳高僧塔在城东报恩寺后,唐时僧住弥勒院,黄巢残郢,掳僧胁之不从,巢怒,刃方加颈,白乳涌出,巢大异之,竟为乱兵所害。邦人敬礼,为浮屠葬焉。有相传兰台上有古塔,即是"。又《文风塔铭》记载"重在文明,何关僧衲?取彼证兹,庶几相合。"因此,钟祥文风塔应为洪武二十三年所建,为圆形锥体实心砖石塔,初定名为"文峰塔";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取古郢中历史悠久,文风鼎盛之意,改名为"文风塔"。
钟祥文风塔"巽巳之方,一支文笔",由地宫、塔基、覆钵、相轮、宝盖和塔刹六部分组成,为典型的覆钵式塔,通高21.52米。塔基呈递缩八边形;上为覆钵,似倒扣的佛家法器:盂钵;相轮二十一递缩,每层檐下设类似斗拱的砖饰;顶部为三个铜质圆形宝盖,四周悬挂铜铃;利刹一柱嵌三元,象征"三元及第"; 塔身通体雪白,塔刹高度尤为特别,占全塔的一半以上,形成独特的造型,如朝天高举之笔锋,寓意文风鼎盛。地宫中珍藏着佛教珍物:"佛像一尊、辟支佛舍利二颗、柏达师舍利二十颗。碧峰师灵骨一枚。"该塔塔式独特,通体雪白,似竖立的巨笔,寓意"兴文运、盛文风",故名"文风"。
兴王朱祐杬刚到藩国时,以感恩皇亲宗室对自己的厚爱及当地官民对藩国的支持,便塔以北敕修"报恩寺",将最具古郢中人文精髓的文风塔也罗入其中。嘉靖十八年(1539),为了却一段前世因缘,对其进行维修,善加保护。清末"龙山报恩寺"被毁,仅存文风塔保留至今。
文风塔因其独特的形制,成为华中地区佛塔的珍贵实例,它和留存在明代官修方志等文献中的图样、记录一起,极具文物研究价值,是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化遗产。1956年,文风塔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文风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