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靖皇帝朱厚熜,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宪宗孙,武宗堂弟,兴献王朱祐杬次子。明正德二年(1507)八月初十日生于兴王府(今湖北钟祥)凤翔宫。正德十六年(1521)四月二十二日遵奉祖训“兄终弟及”进京继堂兄——明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之位,次年改元嘉靖,在位45年,享年60岁,葬于北京十三陵“永陵”,谥号“钦天履命英毅圣神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庙号“世宗”。
嘉靖一朝,为明中叶阶段,由明盛到衰落的转折时期。嘉靖其人,有振兴之志,中兴之举,又有偏执之性,荒政之嫌。所以后史对其评价褒贬不一。
从正面评说,嘉靖时期,“新政”、“中兴”虽说没能最终阻止封建制度逐步走向衰落,但历史地、客观地、理性地评价嘉靖皇帝,称得上是一位“中材之主”。朱厚熜继位之初非常勤政,对改革不但给予大力支持,并积极参与,使革新诸臣具有大胆而理智的批判意识,将改革对象确定为明太祖以后100多年的明代弊政。这是中国古代改革史上由君臣共同参与的全面改革的典范之一。
大学士杨一清等人在嘉靖七年新春来临之际,因担心过度勤政会导致朱厚熜身体的损伤,便极力要求他注意劳逸结合,说:“陛下常以昧爽以前视朝,或设烛以登宝座,虽大风寒无间,是固励精图治之心,而圣躬得无因之以过劳乎?”朱厚熜览疏后说:“卿等所言真师保爱君至意,迩来内外百官偷闲怠惰,不能勤事,故朕以身先之,庶足以警化云耳。”(《明世宗实录》卷83)由此可见,朱厚熜勤奋治国的精神。
一、促改革,定礼制
嘉靖初年,因朱厚熜特殊的继统背景,使这一时期具备了推行改革的必要条件。正由于此,嘉靖前期改革内容非常广泛,效果也十分显著,如对科举制度的刷新、对学政的整肃、对翰林院和内阁的改革、对言路的整饬和宪纲的更新、对镇守中官的裁革和宦官干政的遏制、对西域政策的调整、对冗官冒滥的裁减、对外戚宗室制度的变革、对土地兼并的遏制和庄田的整顿以及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等等,使明王朝得以更生,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嘉靖改革余波直至万历初年,并使张居正担任首辅时效法嘉靖前期的部分改革措施。
如嘉靖九年(1530)十月,桂萼就清图、清籍、攒造、军匠开户、新增田地、寺观田土、编审徭役等事项,提出了改革意见,经过户部讨论,最后由皇帝批准了其关于新增田地、寺观田土和编审徭役等三个事项的改革意见,其中关于编审徭役的意见是:“将十甲丁粮总于一里,各里丁粮总于一州一县,各州县丁粮总于一府,各府丁粮总于一布政司。布政司通将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内量除优免之数,每粮一石,编银若干,每丁审银若干。斟酌繁简,通融科派。造定册籍,行令各府州县,永为遵守。造定册籍,行令各府州县,永为遵守。”这个编派徭役的办法,便是明代赋役史上关于一州县、一府甚至一省内通融科派徭役的负担。
从登基大典开始,朱厚熜就命礼官集议其逝父兴献王的尊号及祭祀典礼等一系列问题,围绕“统”(王朝世系的合法继承)与“嗣”(家庭惯例的血统继承或过继继承)的礼制,双方经据典,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引发了明廷中央重大历史事件“大礼之争”,而在议大礼的同时又更定了多方礼制:如由天、地合祀,二祖配享,改为天、地分祀,一祖配享;建日、月坛恢复朝日、夕月祀典;更定太庙建制;去孔子王号;更定社稷坛配享等。更定时间,从嘉靖九年(1530)二月十二日开始,一直到嘉靖十七年(1538)九月二十一日,兴献王终于以睿宗身份配享上帝方为定止。
其次,更定了祀礼,使北京的建筑布局更加对称合理。实行天、地、日、月分祀以后,便在北京的南、北、东、西四郊,相应地建筑了天、地、日、月四坛,使当初明成祖所草创的北京城的城市布局,更加完美尽制,并且一直保存到今。因此,从历史的唯物主义观点来看,朱厚熜在究讨、整理我国封建文化方面,也有他的一定贡献。
二、抗倭寇、平海盗
嘉靖时期倭患严重是中国海盗与倭寇相勾结。因明朝中叶时,我国沿海的商品经济有着比较迅速的发展,所以嘉靖时期众多倭寇才深入到中国内地,对我国东南地区大肆烧杀抢掠,使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的损失。归有光著《昆山县倭寇始末》中记载:嘉靖三十三年(1554)倭寇在昆山“分掠村镇,杀人万计,烧房屋2万余间,各乡村落凡三百五十里,境内房屋十去八九,男妇十失四五”。葡萄牙殖民者在广东一带被当地军民驱逐出境。此后,又转向浙江、福建沿海地区。在这种情况下朱厚熜给了强有力的国策,坚持不懈的打击海盗与倭寇,使明朝军队中历练出了多个抗倭名将。如戚继光,他和另外一些抗作将领精心组织抗倭斗争,多次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将猖獗的倭寇彻底平定。
三、开文运、重史学
后史一般评价朱厚熜的后十几年是“不理政事,虔心丹术,乞求长生”。而笔者认为,如果真是“不理朝政”或“荒政”,岂不早就天下大乱,改朝换代了。明朝史臣这样评价朱厚熜:“世宗功德,不可缕指……晚年虽不御殿,而批决顾问,日无停晷,虽深居渊默,而张弛操纵,威柄不移,升遐一诏……真可谓不世出之主矣。”所以,如果把朱厚熜的后期施政变化简单地说成是“荒政”,只能是一种“简单化”和“片见”。
嘉靖后期,在朱厚熜的倡导下,文学创作和考据史学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一是《水浒传》、《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的刊行。《水浒传》有繁本、简本、删削本,其中的“繁本”为嘉靖时的刊本。《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根据历史编写而成的小说,目前现存最早的为嘉靖刊本。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嘉靖贡生,《西游记》的创作、刊行均成就于嘉靖时期。二是组织重录《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类书,全书有目录60卷,正文22877卷,装成11095册,辑入经、史、子、集、释藏、道经、戏剧、平话、工艺、农艺等图书达七八千种。先后抄录了正副两部,正本已失,副本曾散失了一部分,在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两次遭劫,目前存于国内外仅300余册。《永乐大典》成书于明永乐,而至嘉靖四十一年(1562)八月便开始了这项巨大的复制工程。据栾贵明先生的《永乐大典索引》,《永乐大典》正本并未“失”,而是被酷爱“史学”的朱厚熜“带”入了坟墓“永陵”,如果真如此,有朝一日永陵开启,大典重现,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将改写哪些,重写哪些,现在无法估计。但是,可以肯定地说,将会有许多出乎我们意料的补充或改变。在人类文明史上,古代中国将再次为世界所惊羡。届时,人们也会想到,四百年前的嘉靖皇帝,聪明始料所不及,让后世受益,朱厚熜又将被推向争议的顶峰。
朱厚熜一生可为是功过相益。虽然有很多史学论著将朱厚熜描绘为蛮不讲理和怠政废事的昏君庸主形象,以致给人们一种严重的错觉,不能将他与在位几年或十几年的仁宗、宣宗、英宗、代宗、孝宗和武宗诸帝相提并论。事实上,在嘉靖二十年以前,朱厚熜是位勤于政事、致力于全面改革的有为之君。首辅大臣杨廷和就对朱厚熜的勤政予以赞许:“闻视朝之暇,端拱文华殿,以观书写字为事,外廷闻之,亦皆举手相贺尧舜之圣复见于今日。”嘉靖后二十年,朱厚熜虽很少视朝,但仍然把一个国家把持的井然有序。兴修水利、整顿边防、繁荣商品经济、出台惠民政策等等。
《明世宗实录•序》编者对朱厚熜之勤政予以充分的肯定:“世宗勤政理事。诸边奏报,臣下建言,手批立决,无滞晷刻。万机稍暇,则又翻经史,问农桑”。
嘉靖皇帝朱厚熜在位45年,最后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十二月十四日午时,驾崩于乾清宫。我们不妨来看看朱厚熜临终前是如何评述自己的一生。遗嘱曰:“朕以宗人,入继大统,获奉宗庙四十五年,深惟享国久长,累朝未有。乃兹不起,夫复何憾。惟念朕远奉列圣家法,近承皇考身教,一念惓惓,本惟敬天勤民是务,只缘多病,过求长生,遂致奸人乘几诳惑,祷祠日举,土木岁兴,郊庙不亲,朝讲久废,既违成宪,亦负初心,天启朕衷,方图改辙。遽婴疾病,补过无缘,每一追思,惟增愧恨。皇子裕王可即皇帝位,勉修令德,勿过毁伤,丧礼如旧,以日易月,祭用素羞,毋禁民间音乐嫁娶,郊社等礼。及朕祔葬享,各稽祖宗旧典,斟酌改正。自即位至今,建言得罪诸臣,存者召用,没者恤录,在系者即先释放复职。方士人等,沦厥情罪,各正典刊。斋醮工作采办诸劳民事,即行停止。于戏!子以继志述事兼善为孝,臣以将顺匡救两尽为忠。当体至情,用钦末命,诏告中外,咸使闻知。”
大学士徐阶起草的遗诏,当时朝野人士听了,无不痛哭感激,与杨廷和起草的登极诏书并提,称为明嘉靖朝起始终结的盛事,都还切中当时弊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