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十七日,兴献王朱祐杬因暑疾无治而病逝,此时的嘉靖皇帝朱厚熜还是位藩王,他和母亲蒋氏及时派王府幕僚及方士卜得吉壤,选定兴王府城东北的松林山(嘉靖十年敕封为纯德山),便启动修建地下玄宫。

据《兴都志》记载,兴献王葬于松林山自是“天意素定”:“初,山中居民方聪尝梦(梦见兴王)幸其家,坐于堂上,羽卫甚肃,既觉而莫得其故。久之,其家渐富。及升遐前岁,时见有物,蜿蜒如蛟蚪然,绕其屋梁,至是帝崩。及卜得地,即其梦中帝坐之处。识者莫不惊喜有天数焉。”蒋妃和朱厚熜听说后,十分欣喜,于是召方聪入王府,赐其三百金,命方聪迁往东桥的方口。

朱厚熜在《显陵碑文》中也讲述了他做藩王时,为死去的父亲选择墓地的过程,“朕乃告以国社国稷等神,请于圣母,谋于士民(精通道术之人),择境内之松林山,以为陵墓之所,卜求吉兆,丰土深渊,官占既协,松林之巅,神宫固密,扶舆往焉。”经仔细勘查,“谋于士民”的松林山,确实是块风水宝地。

中国风水的基本格局是负阴抱阳,背山面水。而陵寝前的台地呈南向前伸延,前有屏山、水口,又形成护气之形,符合“负阴抱阳”理想图式;陵寝后,群山巍峨,来龙生旺,吻合帝王所要求的王气葱郁;陵寝东、西两侧的余脉,呈现“左青龙、右白虎”,成拱卫之势;从大势上讲,东有寨子河,西有洋子河,汉水至西北向东南蜿蜒,又对整个山形地域起环抱之势。郭璞《葬经》:“山来水回,贵寿而财。”所以,郢靖王墓、梁庄王墓也都在附近选址。

松林山地界群山绵绵,其山多松,四时葱郁,王气之所,实属风水宝地、帝王之幽宅。《兴都志》这样形容松林山之风水:“左瞻聊屈山,右眺三章山表其南,花山峙其北。沔汉之水方数千里,地而西来走其下,萦绕如带,汇浸如襟,舟航辐辏,今古所称。兹山之体则峻而不激,雅而不缓,层峦叠岫,含藻蕴奇,虎踞而龙蟠,鸾翔而凤舞,然后翼翼绵绵、盘纡前结,实为天子之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