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1月30日,是明显陵历史转折的一天,也是值得所有钟祥人骄傲的一天,明显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显陵是18座明陵中第12座帝陵。建筑时序属于中期,在明代帝陵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与意义。明显陵列入世界遗产所依据的标准:

1、显陵的建筑与环境十分谐调,根据明代帝陵制度“陵制当与山水相称”,将松林山四周的山峦、河流作为陵墓的有机组成部分,统一规划布局:延绵起伏的山体作为陵区的依托,环护四周弯曲的流水从陵区蜿蜒而过。建筑依山间台地起伏布列,依次为门、亭、望柱、石像生、龙凤门、桥、享殿、宝城和宝顶。错落有致,尊卑有序,掩映于山环水抱之中,如同“天设地造”,形成了一个拥有外围空间的巨大山陵,构成了一项建筑艺术与环境美学相结合的天才杰作。(符合CRETERION 标准1)

2、显陵的修建几乎贯穿于明世宗御极的始终,在此期间,康陵、永陵、昭陵也在兴建,天寿山各陵还在添建神道碑亭等;陵与陵之间因封建礼制而产生一定的趋同性而形成制式。显陵较为完整地保留了这些制式。由于世宗崇信道教,显陵又有一些新的变动,并为以后明陵所效仿。如宝顶的形制、独特的排水系统等,可以说显陵在明陵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典型的明陵,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符合CRETERION 标准2)
3、显陵在建造过程中,因政治、思想观念、审美因素等方面的原因,形成了一些与其他明陵所不同的特点,如一陵二宝城、内外明塘、“金瓶”形状的罗城、龙形神道、九曲河、众多的祭祀碑亭等,在明陵中别具一格,且历史悠久。(CRETERION 标准3)

4、显陵的建造是明嘉靖初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大礼仪”的产物。1521年(明正德十六年)明武宗驾崩。因武宗没有子嗣。慈寿皇太后和首辅大学士杨廷和决定遵奉“兄终弟及“祖训,在他们炮制的武宗遗诏中“遗命”兴献王长子(朱)厚熜”“嗣皇帝位”。朱厚熜登极,以明年为嘉靖元年,按照封建主义的伦理,朱厚熜应过继给孝宗皇帝做儿子。但世宗为自立体系,效仿朱元璋追尊四世先祖为皇帝的例子,追尊死去的父亲为皇帝。此举引起朝臣激烈反对,礼部尚书毛澄,大学士杨廷和等人大会公卿召集言官,60余人联名上疏,极力反对。以张聪为代表的一小部分人,则阿谀世宗,提出“继统不继嗣”,双方引经据典展开了激烈争论。1524年(嘉靖三年)朱厚熜敕谕礼部“今加称兴献帝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着锦衣卫将反对派五品以下的在场大臣逮捕杖笞,并杖死其中17人。 220余人全部逐出朝廷,还分别受到入狱、夺俸、贬官、戍边等处罚。用武力平息了这场3年的“皇考”之争。事后,朱厚熜更定大礼,称孝宗为皇伯考;追尊生父兴献王为皇考恭穆献皇帝,完成了自己的昭穆体系。这一历史事件史称“大礼仪”。显陵的建造则是大礼仪的物证。(CRETERION 标准6)

明显陵作为明代皇家陵寝唯一文化遗产代表单位,1999年元月22日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世界遗产预备清单》,1999年3月启动申报世界遗产,2000年1月7日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专家现场考察,2000年11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创造了申报工时短,投入申报资金少、率先列入《明清皇家陵寝》世界遗产项目的最好记录。明显陵的申遗成功离不开政府的关怀和领导、文物专家的莅临指导、还有每个显陵人的顽强拼搏。遗产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传承文化共筑精神家园是我们每个显陵人的光荣使命!